《北平無戰事》重塑“大劇”氣象
觀點
作者:王正倫
《北平無戰事》開播以來,北京衛視CSM34收視率漸入佳境,並最終登頂。這樣一部宏大敘事的嚴肅題材電視劇能夠在時下雷劇橫行的熒屏上突出重圍,拔得頭籌,既叫好又叫座,端的在於編導們將話題性、類型元素和敘事藝術有機整合,以及諸多實力派演員的傾情演繹。
據說,《北平無戰事》曾命名為《明月照人1948》,與編劇劉和平之前的《大明王朝1566》一脈相承,二者又仿佛是《萬曆十五年(1587)》中史學家黃仁宇鉤沉大曆史的成功影像化。其中,暗流湧動中的“皇朝”傾頹、人生困局,看似淡然,卻自有力量。
《北平無戰事》對於國共政權交替之際的政經透視及其對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人物、人性挖掘,乃至於其中澎湃著的家國、忠誠、理想、激情、犧牲等種種價值體驗,自不待言。尤其是其為“大劇”的“可視化”以及電視人重拾收視信心提供了一個可資鏡鑒的樣本。這一切顯然與劇中反腐、“打老虎”等時下的熱門話題以及諜戰劇元素息息相關。
國防部青年幹部局、鐵血救國會、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黨通局(中統)、保密局(軍統)、中共地下黨、學聯……編劇劉和平在《北平無戰事》中草蛇灰線、穿針引線出國、共戰線上的條條塊塊,犬牙交互的多股勢力。盡管《北平無戰事》對於複雜的曆史背景和錯綜的人物關係並無詳細交代,但是劇情鋪排上無論疏略深淺,都能纖毫畢現。
不僅如此,《北平無戰事》中涉及的金融戰線的幣製改革等史實、背景,對於普通觀眾多少會產生觀劇障礙和距離感,而且劇中的戲劇張力又大都屬於一種“茶杯裏的風暴”,雖然暗流洶湧,卻又並非一觸即發、驚天動地,這就要求鏡頭語言的豐富性和敘事能力技高一籌,對於導演無疑是一大挑戰。
然而,對於導演孔笙來說,處處機鋒的台詞、充滿張力的場麵調度以及張弛有度的節奏把握,正是他的拿手好戲。比如第一集中崔中石在黨通局聯絡處被徐鐵英半推半就的“賄金”,卻在第二集徐鐵英為方孟敖進行法庭辯護的劇情大反轉中驚豔亮相,堪稱“神來之筆”,從而讓徐鐵英的貪婪、陰狠、狡詐一覽無餘,盡收戲劇效果。可見,導演為了保持敘事節奏以及由此營造的戲劇衝突,刻意舍棄了任何鋪墊和拖遝,尤其是時下熒屏泛濫的閃回等伎倆。
其實,早在孔笙導演與編劇蘭小龍合作的《生死線》中,已經展示出導演在營造美劇式的懸念、節奏和劇情張力方麵的深厚功底。但是,初試啼聲卻更多地被淹沒在《闖關東》《鋼鐵年代》和《溫州一家人》等厚重主題的電視劇中,未能引起更多關注。終於,在《北平無戰事》中,孔笙的導演手法得以充分彰顯。
戲因人紅,人因戲火。《北平無戰事》更成功地塑造了方孟敖、梁經綸、徐鐵英、馬漢山等個性鮮明、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而劉燁、廖凡、陳寶國、程煜等一幹實力派明星的傾情演繹,更是迅速拉近了劇集與觀眾的距離,為劇情、品質、口碑的持續發酵累積了空間。從而打破了此前《趙氏孤兒》《楚漢傳奇》等類似大劇收視差強人意的收視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