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啟動戰事
編者語
今年,網絡自製很認真。海外劇被管控、芒果內容不再外銷……“自力更生”對視頻網站來說從未如此迫切,更何況品相不錯的“網劇收益幾可匹敵電視劇。”
主流視頻網站們竭力撇清自製劇與粗製濫造網劇的區別。“有錢未必拍出好劇,沒錢卻一定拍不出精品”,3億元隻是門檻,各家都在暗中較勁。
與實力影視公司合作“不差錢”,與網友親密互動咱有大數據。“自製”“聯合出品”“定製”,三者在網絡的世界裏界限模糊,“全網獨播”才是硬道理。
未來,“電視劇”這個誕生於20世紀的名詞很可能被新生代們所拋棄。劇的播出在三屏間遷移,可以想象越來越多品質優秀的網絡自製劇會反輸電視機——上了電視難道就叫電視劇?播出渠道多元,影視內容生產商最為欣喜,倘若一部作品賣給電視台叫電視劇,賣給網絡叫網劇,那麼賣給移動端難不成叫手劇(手遊有先例)?還是幹脆效法電影命名“電劇”?
其實“電視劇”這個名詞是否消亡莫有太大關係,智慧的人民總會想出新的詞彙代替。現實意義是,更多競爭者加入戰局,公平交易,市場繁榮可期。好內容是生產力,不管它是在電視、網絡還是PAD與手機端——《北平無戰事》就是範例。
一部以1948至1949年解放前夕北平經濟崩潰、幣製改革為背景的劇集,若是“高冷”、小眾不會讓人感到奇怪,而劉和平、孔笙卻生生把它拍成了高收視的作品。以行業慣用的邏輯推導:是年長主婦們改變了喜好,還是不看、少看電視的“知道分子”與年輕受眾回歸到電視前?是電視放大了效應,還是網絡助推的口碑?是誰說觀眾愛看“雷劇”,是生產者們低估了觀眾的鑒賞力,還是觀眾沒有太多選擇?
有些問題值得深究,有些答案顯而易見。當然,影視觀眾亦有特例,如“粉絲”。這個群體在今年影市呈現出的影響力,地球人都知不能小覷。本期文章《受眾購買模式改變電視經濟學》為您著重分析了死忠粉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