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健康?有人說:“能吃能喝是健康。”有人說:“又紅又胖是健康。”有人說:“身體好沒有病是健康。”還有人說:“身體瘦才是健康,不是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嗎?”其實這些觀點都對,但是不全麵。

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麵。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含義應包括如下因素:

第一,身體各部位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第二,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第三,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全神貫注,思想集中,能優質地完成工作、學習,有較高的效率;

第四,意誌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這樣的健康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又是一種美好的人生體驗,它表現為持續、清晰、充沛的能力,穩定的情緒,敏銳的頭腦,希望保持身體健康的意願。當我們處於健康狀態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一種生活的喜悅,一種因為擁有健康軀體而能享受世界上無盡快樂的感激。今天,健康的定義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健康遠遠不是沒有疾病和傷殘就行了,除了獲得生理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健康以外,健康還意味著擁有稱心如意的生命。

健康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從自身所經曆的疾病和失衡狀態中了解自己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現代醫學專家認為,人們必須端正自己的看病觀念,不能不把看病當回事,有病硬挺著,或者相信什麼“祖傳秘方”;也不能太過分依賴醫療手段,咳嗽兩聲就往醫院跑。

雖然我們不能像醫生一樣準確地判斷病情,開藥,或者進行必要的手術,但是,我們卻可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可以掌握一些簡單的病理常識,可以讀懂一些身體所發出的健康巡警,可以幫助自己走出亞健康狀態,可以幫助自己做一些心理調適,甚至還可以對一些常見病進行自我診斷或護理等。

這一切與有病要求醫病並不矛盾,治療疾病時,要相信醫生,也要相信自己,學會去體會和重視自身的感受,學會與疾病切磋的方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疾病,麵對生活。

在閑暇或身體不適的時候,不妨翻一翻這本《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病前預防勝過病後吃藥,日常保健勝過臨時鍛煉。掌握健康常識,做到小病早知道,大病早預防,有病會療養,沒病保健康!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