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然生命觀下的美與悲(1 / 3)

作為廢名的早期成名作品,《竹林的故事》受到過許多批評家和文學史家們的關注。然而對這一作品的闡釋還存在著一定的空間。大體而言,人們以往論析《竹林的故事》主要側重於兩個方麵:一是田園美和詩意美。從象征和審美角度入手,將它理解為“人物和清新的鄉村自然景物構成對應的關係,河邊竹林的蔥綠仿佛有意設置的富於詩情的象征境界,為主人公三姑娘純淨美好的性格作襯托”{1};二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強調它的寫實功能,指出它“以真摯、友好的感情,讚美一個純潔優雅、生氣勃勃的鄉村勞動少女,從而成為初期新文學最富有詩情和青春氣息的作品之一”,是一篇充滿“青春氣象”的“牧歌”。{2}這些分析盡管指出了《竹林的故事》的某些重要特征,但我以為,它們還沒有把握到作品最根本的思想基調,甚至還存在著某些誤讀。我以為,《竹林的故事》所主要傳達的是一種自然的生命觀,它主要通過美和悲的形式表現出來。

《竹林的故事》的美是每個讀者都會深切感受的特征,或者說,美是作品最直接和最明確的外在麵貌。

具體來說,美首先表現為大自然的風景。作品沒有對景物進行細描,景物也絲毫不顯華麗絢爛,隻是清淡如水,隻有與日常生活完全融為一體的生存景觀。但是,在這些景物中融會了一種清新自然的生命形態,是生命自然而寧靜生活本質的真實體現。它對我們的心靈構成一種自然的召喚,使我們不由自主地被其美的意境所感染,在精神上遠離現代都市生活的喧囂,回歸到樸素自然的生命情態。因此,這種美的自然蘊涵有獨特的美感,遠遠超越了那種現代快餐式的、旅遊氣息濃鬱的風景描寫。

這是作品的一段景物描寫:

河裏沒有水,平沙一片,現得這壩從遠處看來是蜿蜒著一條蛇,站在上麵的人,更小到同一點黑子了。由這裏望過去,半圓形的城門,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麵合成了一起:木橋儼然是畫中見過的,而往來蠕動都在沙灘;在壩上分明數得清楚,及至到了沙灘,一轉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標記,隻覺得一簇簇的仿佛是遠山上的樹林罷了。

這裏的景物,如同自然界的一棵柔弱小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它展現的是真實質樸的生命形態,能夠觸動我們心靈深處對自然淳樸生命狀態的向往,使我們回到記憶中的鄉村生活和鄉村自然,是文化內涵與真實自然的結合。

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物也是作品美的特征的重要表現。作品中表現出的所有感情都是美的,或者說是美與善的結合。如“我們”與老程一家的交往,如三姑娘與她父親和母親的相互眷戀,都充滿著友善和親情。作品沒有對這些情感刻意渲染,甚至是有意地予以淡化,這使作品中的情感表現絲毫沒有那種濃得化不開的熱烈,而是含蓄內斂,恬淡悠遠,但這種情感表現正是中國人傳統情感表達方式的真實反映,因此,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既樸素自然又真誠深切,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作品中,最能體現出美的特質的,當然是三姑娘。作品雖然沒有直接描繪其麵貌形象,隻是寫了她淡雅樸素的服飾:

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沒有這樣合式,不過這也不能夠說定,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總之三姑娘是好看罷了。

但給人的想象,卻是典型的恬淡素雅,與整個作品大自然的清新自然融為一體,成為了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且,三姑娘還具有同樣突出而令人難忘的心靈美。她性格平和,充滿良善之心,有孝順和諧的美德品行。從外到內,從外貌到心靈,三姑娘呈現出了充分的美的特質,既與自然美相互映襯,也成為了作品美的集中典型。

最後,是作品優美的藝術美。這一點,學者們已經論之最多,這裏不多贅述。簡潔地說,一方麵是作品將抒情不著痕跡地蘊涵於敘事和景物中,使自然的流變與深沉的情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客觀抒情小說風格;另一方麵,作品的風格淡雅,意蘊含蓄,如同中國的山水畫,體現了獨特的藝術美。

美是《竹林的故事》最顯著的特征,但是,它表達的並不是歡快熱鬧的“牧歌式的青春氣象”,而是人生的悲涼感。作品中優美的自然情境,恬靜與和善的生活品質,以及自然樸素的人際關係,構成了寧靜自然的生命世界。但是,這並不足以使之充滿喜悅和輕鬆,而是相反,整個世界籠罩在巨大的生命無常的認識中。其中當然有達觀,有留戀,但更是人對世界的無可把握,人在世界麵前的微弱和無助。正如周作人對廢名作品的評述:“好像是在黃昏天氣,在這時候朦朧暮色之中一切生物無生物都消失在裏麵,都覺得互相親近,互相和解。在這一點上廢名君的隱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勢力。”{3}《竹林的故事》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一種淡淡的哀愁和悲憫。作品的篇幅很短,卻是一開始就顯現了死亡的陰影(在她出生之前,她父母就夭折了兩個女兒),這既顯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存之不易,也賦予了整個作品以悲愁的色彩。之後果然,很快就出現了更直接的死亡——三姑娘父親老程的死。對於幼小的三姑娘來說,這無疑是給她的人生籠罩上了人生的悲苦。她此後的性格、人生道路都與這次死亡事件密不可分。作品最後雖然寫了故人相遇,但卻是毫無故人相見的喜悅,“我”因此采取了故意回避的態度,使故人成為路人。

可以說,作品中的哀愁,雖不強烈,卻淪肌浹髓,貫注於整篇作品。它與作品美的特質融合在一起,共同傳達出一種特別的悲涼感。如同是說生命是美的,卻也是短暫的、易逝的。它雖然值得留戀和記憶,卻始終有巨大的生命的網籠罩著,凝結著生命的悲苦。

美與悲是《竹林的故事》兩個重要而顯著的質素,但是,它們都還不足以構成作品最基本的思想主題。它們都統一於自然之下,共同承擔著以自然為中心的生命態度的主題呈現。換句話說,自然生命觀才是《竹林的故事》的核心精神。

在談論《竹林的故事》美和悲的特征時,我們已經無數次用到了“自然”這個詞來予以概括和形容。確實,《竹林的故事》中的美與自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甚至可以說就是以自然為本質。無論是自然風景,還是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以及藝術的表現,都絲毫無造作之態,完全是自然生命的真實體現。所以,就作品中自然生命觀的表現而言,一方麵是在其生命形態上。即事物和人的行為不作刻意的表現,始終以自然本色的方式生存;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自然為中心的生命態度。就是以順乎自然的態度看待生命,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始終以恬淡的心態看待生命中的萬事萬物。這兩方麵在作品中雖然時有側重,但卻基本上是融為一體,共同對生命進行諦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