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車
作者:武雪薇
許多人退休後性格轉變,原本隨和的人突然“煩人”起來,有的人舉止輕率,以自我為中心;有的人遇事就摻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稍不如意就發脾氣;有的人“霸道”,“瞎”指揮,若不順從就暴躁發怒……更有不少老人經驗至上,習慣性地“好為人師”。那麼,原本通情達理的人怎麼突然就不“招人待見”了?
編輯同誌:
父親退休後又返聘工作了三四年,前不久才回家徹底退休。前幾天給父親過65歲生日,他認定鍋包肉酒店沒澆汁,非要找來廚師當麵問清。我們拗不過他,找來服務員一問,是川式鍋包肉新的做法……席間,外孫女說,老師問她怎麼來幼兒園的,她說打車來幼兒園的,若是說坐公交的話老師會給臉色。父親聽後暴怒,讓外孫女甭去幼兒園,他來帶她。
“爸,我們交的是一年學費,還有建園費,不上幼兒園錢也退不回來了。”我說完,父親就火了:“你真敢花錢,我從小也沒給你送貴族學校學東學西,你還不大學畢業?就會花錢,你看給我買的手機,2000多元,一會兒橫屏一會兒豎屏……還不及我的舊手機!”孫子說:“爺爺,你那手機可是觸摸屏的,很高級的,況且設置可以調的。”“能調我不調?”父親較勁,但始終沒有調成,而孫子三下五除二就調好了。
最近父親脾氣越來越古怪,不知跟誰較勁,時常瞎指揮,吃飯挑食、得不得理都不讓人,凡事都得依著他。前幾天,父親興致一來非要去哈爾濱看冰燈,我們兒女攔著,說那零下十幾度把他凍壞怎麼辦?最後父親在我們的勸說下沒去,但要以辭去家教、指導孫子作文為交換條件。沒想到,孫子的作文在他的指導下得了班級最低分,老師評價:不與時俱進。看到孫子哭啼啼地回來,父親要找老師理論,我現在一想到父親就頭疼……
河北甄女士
專家說法
年齡大了,退休離開工作崗位,老人總有一種不安全感,“好為人師”“找茬”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態度,想引起別人的重視、受關注。某些老人尤其男性“霸道”,其潛意識裏希望受到他人自始至終的“敬重”,原先他們在社會和家庭中起主導作用,退休讓他們覺得競爭力下降。“回頭看”也成了老人的思維定式,很多老人認為經驗至上,習慣性地好為人師。
老人曾經是知識占有的優勢群體,積聚了數十年治學、處世經驗,特別是處理解決突發、複雜事件的能力。在知識時代,年輕人已經是占有新知識的優勢群體,老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他們一度不適應,要學會淡然,調整心態。
老人不要過分相信經驗主義,曾經的叱吒風雲都讓它隨風飄去,平衡心態,不留念過去的輝煌,誰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曆。有淡泊之心,要承認年紀大了,難免會孤陋寡聞,與其好為人師,不如向年輕人敞開心扉,與人交流並吸取新鮮知識。比如說,像年輕人學習電腦常識,上網豐富生活。
在研究健康長壽的影響因素中,90%的長壽者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老人退休後在心理上要有“獲得自由”、重新來過的心態,接下來的時間獨自支配,做喜歡的事。
老人可以認為生命從30公歲(即60歲)開始,經常參加集體活動,不與社會脫節。培養一種愛好以頤養身心,找到自己新的的興趣點,增進生活情趣,做力所能及的事。心態好,自會少了“老小孩”、“好為人師”的言行。
老人生活中有許多不便,接受幫助而泰然處之。老人要有自強自助之心,盡一切可能做那些本應自己做的事,既維係個人的自尊,也改善生活質量。多和兒童親近,從孩子的天真、活潑、簡單中獲得更多情趣,做一個慈祥達觀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