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
作者:王文樂
據教育部統計,從1978年到2010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90.54萬人,2010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8.47萬人,其中90%以上是自費留學生,年度出國留學人數5年內翻了一番,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2011年3月,已經連續舉辦到第16屆的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以下簡稱“教育展”)如預計的一樣場場爆滿,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教育機構以北京為起點在巨大的中國留學市場展開生源“爭奪”。據統計,此次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辦的教育展經過在北京、大連、西安、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7個城市的巡展,共吸引了約6萬人進場谘詢。這一春季的留學盛會為“留學潮”加上了一個最新注解。
多元化留學選擇
進入教育展會場,記者很容易在擁擠的人流中感受到出國留學的熱度,也很容易被在人流裏穿梭的身上穿著或手裏舉著的印有各式新潮廣告語的留學中介機構的廣告人員抓住眼球。對於參展機構來講,教育展是一場盛宴,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卻有些“繁花漸欲迷人眼”。
諾丁漢大學、卡普蘭大學、肯特大學、愛丁堡藝術學院、英孚海外語言學校、曼通中學、澳洲楷模國際中學、山東大學加拿大高等教育基礎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記者在現場看到,參展的400多家教育機構覆蓋大學、職業技術學校和中學,既有外國學校,也有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
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生建學在3月11日舉辦的“2011中國留學論壇”上指出,中國的留學類別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留學生群體從以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為主體發展到以自費出國留學人員為主體。從留學人員培養模式上可以分為學曆生和進修生,學曆生又分為境外全過程的學曆生和境內外聯合培養的學曆生。留學人員選擇的專業涵蓋了多學科、多領域。
在1978年鄧小平同誌作出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後,更多的國人開始走出國門。在1985年取消“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後,出國留學急劇升溫。與此同時,國際間的競爭中經濟因素所占比例日趨增多,留學也越來越多地滲透著追求經濟收益的思維和趨向。一些國家開始憑借各自教育的優勢,引入市場機製,把教育作為一種出口產業,並紛紛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從英國“研究生一年延簽工作計劃”到日本的“留學30萬人計劃”,再到澳大利亞的留學生權益保障等等,有關國家和地區的這些舉措對留學生構成了不小的拉力。而中國隨著經濟的增長,能夠支撐留學費用的中高收入群體的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學生在世界教育市場的份額也越來越大。
據統計,目前我國在外的大部分留學生集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韓國、加拿大、新加坡、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10個國家。記者從教育展主辦方提供的官方資料中看到,在此次參展的國家和地區中,上述10個國家有超過250個教育機構參展。除了上述10個國家的教育機構外,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泰國、立陶宛、馬來西亞、羅馬尼亞等非熱門留學目的國也有機構參與生源競爭。
有研究者指出,留學選擇的多元化,更多的是中國教育投資者對各國教育質量、成本的高低、獲取簽證的難易程度、投資回報預期的估量以及投資者本人學習成績、家庭收入等不同因素進行綜合判斷而做出的決定。這些決定,比較多地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規律。但不可避免的是,不少人還是受簽證的難易、信息不足、攀比跟風等因素影響,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量力而為,仍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當前自費留學需要理性。
國際化人才需求助推留學潮湧
“國外學習對個人來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加了機會和選擇性。這是留學對個人帶來的好處。對國家來講,了解國外的人才多了,機會和選擇性也會加大。可以說,個人選擇放大了就是國家選擇,國家選擇縮小了就是每個人的選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白章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