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傑出人才”移民背後的傑出人才(1 / 3)

美國“傑出人才”移民背後的傑出人才

總編對話錄

作者:王陽 覃巧雲

申請者十個人裏麵有八個人拿到綠卡之後仍然留在中國。這是人才國際化的一種趨勢。拿到美國綠卡更方便他們出入美國,這樣,他們的思維國際化,視野國際化,可獲取的資源也更國際化,然後把這些先進的東西又帶回了中國。

描述美國移民生活的暢銷書—《美國也荒唐》的作者沈群,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赴美的留學生之一。26年前,沈群辭掉了為人豔羨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的工作,毅然赴美留學,在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攻讀傳播學碩士學位後,又到美國Pomana College大學任教,不久後在美創業。

從20世紀90年代起,沈群就致力於中美文化經貿交流,曾策劃和舉辦了“舊金山中國民間燈會”、“中美電影節”等文化慶典,並創辦了中美企業峰會。後來,沈群又把公司開到了國內,不僅經手大批明星、藝人、社會各界有影響力人士的赴美地接工作,更成立了專門服務於美國“傑出人才”類移民的公司,成為中國早期移民成功進擊美國主流社會的典型代表。

在如今有增無減的移民熱潮當中,大家更為熟知的是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傑出人才”移民這個類別,目前仍然鮮為人知。

什麼人可以成為美國認可的“傑出人才”?為什麼這一類移民一旦成功即可直接獲得美國綠卡,而無需等待?當今時代,人才如何通過移民與反向流動實現國際化,進而帶動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留學》專訪沈群,試圖為讀者揭示一個罕見而值得關注的移民新途徑。

初識“傑出人才”

移民美國有很多種方式,諸如EB-5 投資移民、親屬移民、留學移民、“傑出人才”移民等等。其中,“傑出人才”是比較小眾的移民途徑,不像其他移民類別在中國那麼廣為人知,它是美國政府“招賢納士”的引才政策,針對的是一些在科學、藝術、教育、商業或運動領域有傑出能力的優秀外籍人才。中國的普通民眾很少想到通過這一方式拿美國綠 卡。

沈群最早接觸“傑出人才”移民,是在1994年。當時有朋友托沈群谘詢拿美國綠卡的方法,沈群從律師那裏得知,美國移民法規中還有“傑出人才”這一項針對優秀人士的移民捷徑。他意識到,“傑出人才”對於那些資質符合美國政府要求的人來講,是移民美國最便捷的直通車。

“不管他是否永久在美國定居,隻要他拿了這個永久居留權,即便他終身保留中國國籍,持中國護照,他的身份和事業也將變得國際化,自身及家屬都能得到美國社會多重的福利保障。”

說話時的沈群,眉宇間透露著強大的自信,從文人到商人的轉變,賦予了他非比尋常的談吐和氣質。

“發現了這個移民方式之後,我特別希望更多人能夠知道,所以對周圍的親朋好友一通宣傳,也和當地的律師簽訂了正式的代理協議。接下來的日子,‘傑出人才’口耳相傳,申請人一個接一個被批準,隨著業務量的增長,我成立了公司,專業化地運作起這項業務。”沈群向《留學》講述道。

由於“傑出人才”麵向的是在各領域內出類拔萃的人才,所以,申請者需要向美國移民局證明,自己就是專業領域內當之無愧的“牛人”。但是在國內是牛人,在國內是牛人,能否讓美國移民局也認可其夠牛?要有多牛,才真得夠得著美國移民局對傑出人才的定義標準?如果不是真正深刻理解中美兩個社會,做這項業務幾乎是不可能的。沈群複雜的經曆,和多年從事媒體行業、與美國高端資源打交道的經驗,讓他得以十分擅長做這樣的論證。

一次精彩絕倫的論證:

國會議員出席的高規格畫展

沈群公司的“傑出人才”移民服務,經手的成功案例已不計其數,但他回憶起時,最典型的還是一位來自雲南的畫家。

1996年,有一位畫家找到沈群。“就是想去美國。怎麼去,去了做什麼,一概沒有想法。”沈群告訴《留學》,這位畫家當時的狀態讓他至今印象深刻——雖然是畫家,這個人卻沒有任何畫作、證書等材料證明自己是個畫家。他告訴沈群,所有的畫作和資料,都隨著家中一場大火燒沒了。

沈群內心十分震撼。“可以想象,如果他說的話是真的,這個人一定經曆了非常大的打擊。他想要重新開始。當時他隻有幾萬元人民幣,跟我說:‘我聽說你能辦。我就這些錢,都給你,你給我辦。’可是我當時滿腦子琢磨的是,我怎麼知道他是畫家呢?”畫家從懷裏掏出一摞彩色照片,說,“這是我唯一僅存的作品了”。

從照片上,沈群發現作家是雲南人,他有一些畫是成係列的,非常有特色,有濃厚的邊塞風情。“我說,‘傑出人才’是一項法律認證工作,你什麼證據都沒有,肯定申請不下來。但是你有才華,所以你現在需要拿出你作為‘傑出人才’的證據,就是把你的作品做起來。”

接下來,他們開始了為時半年有餘的申請美國“傑出人才”移民的過程。沈群囑咐畫家,首先要出自己的作品集,也即畫冊,按照美國的思維來編輯,先英文,後中文。此外,在畫冊的風格上要有明確的定位。沈群從畫家的幾十張畫作照片中選取專門描繪雲南風情的十多張,告訴畫家,“我們把你定義為中國邊塞畫派第一人,用這種簡單易懂的描述,讓美國移民局知道你的實力”。

第二步,根據移民局的標準,沈群需要為畫家在美國本土辦一次畫展。他發現美國洛杉磯當地的喜來登酒店是個不錯的展覽場地,“我一去酒店,看見酒店牆上的這個布置鬆鬆散散,不好看。於是找他們經理談。我說,你們酒店牆上的裝飾並不是很美觀,我現在有一批畫質極棒、裝飾性強的中國風情畫作,可以在一個周末的時候給你用上,在裝飾上換一種風情”。

喜來登酒店經理感到,用畫展來吸引客戶,是個很值得嚐試的主意,於是答應了沈群的要求—當然不僅如此,酒店經理將在畫展結束後,獲得畫家的一副優秀作品作為答謝。

這樣,場地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尋找看展人仍是個問題。“得找人去看,誰去看?我就想到了住在洛杉磯當地的一位國會議員。”多年浸淫美國社會的沈群,深知如何把一個文化事件傳播出去—隻要有了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參與,其他民眾一定會跟進,沈群想到,最好的選擇莫過於當地的政治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