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手記
我有話說/你來我往
近期,廣州的天氣極其惡劣,不是下暴雨,就是出大太陽,如此極端,人的情緒也跟著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不是早就說過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處理了嗎?朋友說,別那麼凶,別那麼較真,給點耐性。可是我已經針對每一個可能的情況進行了解釋,如果光聽記不住,寫下來不就好了嗎?同一個問題被反複強調過後還是會有不同的人提問,著實讓人有點惱火——為什麼你當時不認真聽?為什麼你那會不做個筆記?為什麼你不和自己的團隊先共享信息?各種責怪。
那時的我就像傾盆的大雨或是毒辣的太陽,完全不理會別人的感受,隻顧自己痛快,多少有點不近人情。當時,我隻認為,我把情況傳達了,聽者就必須百分百接收到我表達的意思,卻忘記了自己曾經玩過的一個團隊遊戲——動作傳達。遊戲是這樣的:
一排人背對黑板站著,最靠近黑板的那個人看到黑板上描述的場景後,隻能通過動作將這個信息傳遞給下一個人,不能說話。通常傳到最後一個人的時候,整套動作就完全改變了,隻有第一個人知道黑板上寫著的場景;而且由於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當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被另一個人理解時,動作就很難完整傳遞。而當後者理解了前者的意思,在向下一個傳達時又不免會加入自己的新元素,於是乎,到了最後一個人,他所獲得的信息也就有所扭曲。
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能責怪任何人。每個人接收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方式都不相同,信息在傳遞中出現缺失也就在所難免,因此我們才總是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多交流、多分享、多以對方的方式或立場思考問題,那麼產生誤解的機會也會相應減少。
我在傳遞信息時,以我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方式傳遞,傳遞過後便沒有多加思考聽者的接收力,因此在聽者產生疑問時,便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聽者不用心的結果。殊不知,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也許是我的表達方式不被聽者接受,也許是對方的輸入渠道與我的輸出渠道無法兼容,也許,隻是聽者剛好走神,而導致信息出現缺失。
我想,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況時,我該先提醒自己,想一想那個傳遞動作的遊戲,然後平心靜氣地給提問者進行解答。有時候,嚴厲與寬容隻有一線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