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組織框架
在街道層麵設立地區黨建共建委員會、理事會、理事會秘書處和6個專項工作組等機構。社區層麵對應設立社區黨建共建議事會、社區黨建共建議事會工作站等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黨政負責人作為黨建共建委員會成員,主要負責參與研究地區健康服務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配合協調區域重大健康事務;分管負責人作為理事會成員,主要負責協調條線重點健康服務工作;行政科室負責人作為理事會秘書處成員,主要負責單項健康服務指導和活動安排;一線科室負責人作為專項工作組成員,主要負責實施具體健康服務項目;下屬社區站點負責人作為“一會一站”機構成員,主要承擔社區範圍內的日常健康服務工作。
2.豐富實踐形式
針對轄區外來人口集聚的實際,可以探索推出居住地相對集中外來人口的“同住型”服務模式。一是摸清底數。通過全麵排摸,摸清居住在該地區的外來人口底數及基本健康情況。二是分片管理。建立由全科醫生團隊負責人擔任責任人、社區幹部和公寓管理人員擔任聯係人的“片組戶”聯係責任片,共同做好片區外來人員的健康服務工作。三是共享平台。借助設備資源,為外來人口提供定期義診、育齡婦女B超等“一站式”健康服務,借助新市民手機報、網站、微博等區域化網絡平台及時發送健康信息,幫助外來人員共建共享轄區健康資源。
3.拓展工作內容
抓好三方麵重點工作,推動區域化健康服務工作資源進一步整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群眾健康的渠道進一步拓寬。一是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體係建設,破解群眾就醫遠。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相關街道支持,繼續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財政投入機製、管理體製及機構內部運行機製等方麵的探索,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二是推進“首診在社區”,緩解群眾保健難。積極爭取街道、社區配合,加大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技人才隊伍建設和宣傳力度,積極推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預約診療進社區”、“健康進樓宇”等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為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個性化保健服務,提高群眾的信任度和滿意率。三是做好社會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緩解群眾壓力大。發揮區、街道、社區、精神衛生醫生和專職社工的基層精神衛生工作“五級網絡”綜合治理優勢,建立由規模適度、比例適宜、能基本滿足區域精神衛生服務需求的精神衛生專業隊伍;加強分類幹預,加大對青少年學生、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幹預,提高社會心理健康水平,推動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簡介:
王曉英(1962-)女,籍貫:浙江杭州,最高學曆:大專,目前職稱:助理政工師,主要研究方向:單位黨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工會工作。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石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