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用多媒體 升華語文素質教育(1 / 2)

巧用多媒體 升華語文素質教育

環境構建

作者:王國強

在語文課堂上恰當運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創設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使得學生在學習體驗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語文之大美的感染與熏陶。

在傳統意義的語文課堂上,教學方式僅憑教師的一張嘴、手中的一支粉筆來主宰學生探知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情形的變革,這種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要求。新課改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更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更加注重學生對於探究過程的科學把握與紮實進取。鑒於此,筆者以為在語文課堂上適時適量地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有利於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有利於學生將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效結合起來。筆者就如何將語文教學和多媒體教學高效結合的問題展開論述,提出幾點看法。

1 播放音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1 用音樂導課

傳統的導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口頭表達來營造一個特定的情境,目的在於讓學生融進到這個氛圍中。不管描述者的語言有多麼的精彩,都是抽象的、蒼白的,而音樂的優勢就在於它形象而生動。比如在教學詩歌《蒹葭》前,播放一首《在水一方》,營造這樣一種氣氛: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空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主人公在不斷地追問探詢。在這樣的音樂意境中,學生更能進入情境,學習更有興趣。

1.2 用音樂範讀

名家名篇誦讀在課堂中的運用,在那優美的音樂中、在那富有磁性的聲音中,學生的情弦完全被撥動,對課文真切的美感體驗油然而生。

在講《登嶽陽樓》一課時,筆者就采用音樂範讀的方法,那鏗鏘有力的聲音讓學生完全折服、沉醉,更激起學生誦讀《登嶽陽樓》的熱情。

1.3 用配樂朗誦

在伴奏音樂的感染下,讓學生隨著音樂沉浸在文章的喜怒哀樂中。比如,在給學生講“感悟生命”的話題作文時,筆者運用背景音樂給學生朗讀了一篇關於抗震救災的感人文章,讀完以後,學生淚流滿麵,為接下來的發言做了準備。同時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2 運用多媒體,加大課堂容量,加強情操陶冶

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通過課件的演示、呈現,加快速度,節約課堂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知識,使課文容量增加。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還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畫麵,將學生置身於音像、語言、文字的環境中,在學習文字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

如筆者在講授《頤和園》一文時,立足於頤和園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特征,按照遊覽的順序開始講授,從長廊開始,到萬壽山,到昆明湖,到十七孔橋,其中蘊含著對建造頤和園勞動人民的讚美,一種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逐句逐段地給學生以闡述,不但會破壞文章的整體美感,還會使得學生失去對於頤和園和語文學習的興趣,容易使得學生在底下昏昏欲睡。

筆者根據自己的課前預設製作多幅幻燈片,課堂上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後教師開始切換,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象與直觀的特征,給他們以一個清晰而生動的詮釋。這樣一方麵快速推進了教學的進程,加速了學生對於教材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麵使得學生受到美的浸潤與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效地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順利展開。

3 課堂延伸,發散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中一些問題的解答是多樣化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運用多媒體設計遷移動畫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變“想我說”為“我想說”。教師正確地引導,還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多媒體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評價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為主動參與和實際操作實踐,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良好品質。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造等能力的發展,全麵提高學生各方麵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