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杜郎口中學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1 / 2)

對杜郎口中學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

學術研究

作者:劉淦

通過簡要地概括國內外關於學習方式的定義,分析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總結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主要包括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課堂討論式學習的轉變,並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由此引發對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1 關於學習方式的界定

關於學習方式研究的範疇,首先出現在心理學領域,在《教育大辭典中》把學習方式定義為個人在學習時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國內對於學習方式概念的界定並沒有統一的說法,許多學者對學習方式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張春興認為:“它是指學生在變化不居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維等曆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帶有認知、情意、生理三種性質的習慣性特征。”[1]林崇德在心理學大辭典中把學習方式定義為:“學習方式是個體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特征,反映個體學習活動中的個體差異,個體的性格及學習習慣有關,有多種不同類型。”[2]陳德琥在《現代學習方式》中指出:“學習方式是指人們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是學習新知或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一貫方式。”[3]美國學者大衛·紐曼(David Nunan)認為:“學習方式是個體進行學習的首選方法。”[4]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發現多數教育者認同“學習方式是學生個體取得最佳學習狀態的一種方法”[5]。亨特(Hunt,1979)的定義比較寬泛:“學習方式描述了一個學生采用的那些他或她學了什麼內容的方式。”[6]

在我國,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國家對教育的高要求,新課程改革對現代學習方式的概念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個方麵做了界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一章中指出:“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由此可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

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將其從一個不起眼的鄉鎮中學發展成為一個走在課程改革前沿,普及素質教育,值得大多數教師學習的教育基地。

2 對杜郎口中學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

2.1 傾向自主學習

學習者不再一味地聽從教師的安排,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教師在此擔任的是引導課程進行的組織者的責任,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完全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根據教師的問題呈現方式,能夠積極主動地搜索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內容。此時,學習者把學習當作一種內在的需要,會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被動地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學習。在每堂課上課之前,學習者會很自覺地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上課時,在教師的示意下,迅速到黑板前麵展示勞動成果,每節課課前的自我檢測是促進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強調學習的社會性和情境性,試圖實現學習的廣泛而靈活的遷移應用[7]122。在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中,每一個教師都能夠將建構主義的這種思想帶到課堂中來,促進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2.2 傾向合作學習

從學習者的座次來看,學習者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探究的,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習者迅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考。需要借鑒的是,學習者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參與性很強,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學習者也會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師在課堂上布置的任務。根據學校的教師介紹,每個班都會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設立一對一的幫扶小組,由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小組之間合作交流在促使學習者共同發展的同時,也彌補了一個教師麵對有差異的眾多學習者考慮不周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為,每一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7]119。

2.3 傾向於探究學習

在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引起思想的碰撞。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與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杜郎口中學的探究性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習者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也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這就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知識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