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肉香味美,營養豐富,禦寒能力強。我國曆來有“冬吃羊肉”的說法,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身的食品。
若吃羊肉時喝茶,則羊肉中豐富的蛋白質會同茶葉中的鞣酸“聯姻”,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對腸道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易使人發生便秘。對已有便秘的人來說,吃羊肉喝茶水,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吃完羊肉後也不宜馬上喝茶,應等2~3小時再飲茶。
茶與藥物
茶葉中的物質可與某些藥物起化學反應而產生沉澱,影響藥物吸收。如果用茶水服用鎮靜藥,則茶葉中的咖啡因和茶堿等興奮劑就會使藥物的鎮靜作用減弱。由於藥物種類很多,不容易掌握,所以一律用溫水送服有益無害。
豆漿與蜂蜜
蜂蜜含有75%左右葡萄糖、果糖及少量有機酸,而豆漿中的蛋白質含量比牛奶還高,二者衝對時,有機酸與蛋白質結合產生變性沉澱,不能被人體吸收。
豆漿與藥物
喝豆漿與服藥物的時間應間隔20分鍾以上,以免藥物破壞豆漿的營養成分,同時豆漿也會影響藥物的藥效。
開水與補品
有些人習慣用開水衝調營養品,其實這是很不適宜的。因為滋補品中所含的不少營養素很容易在高溫作用下發生分解、變質而遭到破壞,這樣就很難從中獲得較為全麵的營養。實驗證明,當這些營養滋補品加熱到60~80℃時,其中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變質。為了保證更多的有效營養成分,一般用溫熱的開水調勻就可以飲用了。
牛奶與米湯
實驗研究表明,若將牛奶與米湯混合飲用,可導致維生素A大量損失。嬰幼兒若長期攝取量不足,將會導致發育緩慢,故喂養嬰幼兒時應將牛奶和米湯分開。
牛奶與鈣粉
牛奶中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酪蛋白的含量約占蛋白質總量的83%,若加入鈣粉,牛奶中的酪蛋白就會與鈣離子結合,使牛奶出現凝固現象,在加熱時牛奶中的其他蛋白也會和鈣結合發生沉澱,所以牛奶中不宜加入鈣粉。
牛奶與酸性飲料
牛奶是一種膠體混合物,具有兩性電解質性質,即在酸性介質中以複雜的陽離子狀態存在,在堿性介質中以複雜的陰離子狀態存在,在等電離子時(pH值為4.6)以兩性離子狀態存在。蛋白質在等電離子時溶解度最小(鮮牛奶的pH值一般為6.7~6.9),如pH值下降到4.6時,酪蛋白就會沉澱。凡酸性飲料,都會使牛奶pH值下降,導致牛奶中蛋白質沉澱而凝結成塊,不利於消化吸收。所以牛奶中不宜加酸性飲料,如酸梅湯、橘汁、檸檬汁等。同樣,在衝食奶粉時,也不宜加酸梅晶、山楂晶等調味品。
牛奶與柑橘
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遇到柑橘的果酸便會凝固,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在吃柑橘時不宜喝牛奶。如果在飯前或空腹時吃柑橘,柑橘汁中的有機酸會直接刺激胃壁黏膜,從而引起胃炎或胃蠕動異常,同時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牛奶與巧克力
牛奶富含蛋白質和鈣質。巧克力被確認為是能源食品,含有草酸。如果牛奶與巧克力同食,則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就會結合成草酸鈣。若長期使用,會造成頭發幹枯、腹瀉,出現缺鈣和生長發育緩慢等現象。因此,牛奶與巧克力不宜混吃和同食。
牛奶與果汁
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果汁屬酸性飲料,能使蛋白質凝固成塊,故二者同食會直接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並且還會出現腹瀉、腹痛和腹脹等症狀。如果要吃酸性水果或喝柑橘汁等,應在飲用牛奶1小時後進行。單獨飲用果汁,不但不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而且還可以預防便秘。
牛奶與藥物
有的人在服藥時,不用開水而用牛奶,這是不對的。因為牛奶中含有鈣、鐵,而鈣、鐵能與某些藥物,如紅黴素類等生成穩定的鉻合物或難溶的鹽類,使藥物難以被胃腸吸收,有些藥物甚至會被這些離子破壞,這樣就降低了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影響療效。所以服藥時不宜用牛奶,並且應服藥一個半小時後再飲用牛奶。
牛奶與菜花
牛奶含豐富的鈣質,菜花所含的化學成分影響鈣的消化吸收。
牛奶與韭菜
牛奶中含鈣,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牛奶與含草酸多的韭菜混合食用,會影響鈣的吸收。
牛奶與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