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美國《健康》雜誌曾在題為《世界上最有益健康的飲食》的文章中指出:“在世界範圍內,中國人的飲食是最有益於健康的。”

我們的飲食習慣之所以能受到如此高的評價,主要得益於我們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傳統飲食文化。《黃帝內經》中曾指出,飲食調養應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用現在科學的說法就是,巧妙利用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意即要獲得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必須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葷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葷。在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中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保持著“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的飲食習慣。但現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食物逐漸取代五穀雜糧的位置擠滿了人們的餐桌,洋快餐更是鋪天蓋地而來,於是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種種“文明病”、“富貴病”接踵而至。另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人都在吃飯上節省時間,從而忽視了正確的飲食習慣對人們身體狀況的影響;更有一些愛美的女孩子,經常不吃飯,隻是以一些水果或湯來代替,這樣的飲食習慣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長此以往甚至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健康是一個很難有明確定義的名詞。當我們生病時,渴望擁有健康;但在健康狀況良好時,就忘記它的重要性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而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未能很好地享受這個權利。

對於如何獲得健康這個問題,人們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不管人們如何各執一詞,營養學家們始終堅持認為,食物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一日三餐攝入的營養物質,是人體構建器官、實現運動機能、開動思維等一切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所以,毫無疑問,食物是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民以食為天,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營養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人的生命就像一棵小樹,它需要不斷地澆水、施肥、培土才能茁壯成長,由此可以想象營養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在補充營養的過程中,隻有均衡地攝取營養才不會導致身體陰陽失調,疾病入侵。所以,我們應當合理科學地補充營養,治已病防未病。

缺乏營養、營養過剩和營養失衡是營養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現,它們直接影響著健康。健康需要一生的耕耘,營養需要外來食物的不斷補充,隻有吃得合理才能保證健康。那些不注意飲食健康的人,在年紀稍大的時候嚐到各種疾病侵襲帶來的苦頭自然會後悔莫及。

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特意編寫了《吃什麼最好》一書。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圍繞飲食健康問題,係統地闡述了吃什麼最健康、怎麼吃最健康、最佳飲食搭配與飲食禁忌等方麵的問題。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實用性、可操作性強,是現代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科普讀物。可以說,這是一本改變我們飲食觀念的“飲食枕邊書”。

生活改善了,物質豐富了,但五穀雜糧不能忘。洋快餐雖好吃,卻不及中國百姓餐桌上的五穀雜糧有營養。希望你能在本書的陪伴下,從每天開始,從每一頓飯開始,慢慢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真正把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