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場演出,文化產業的必經之路
看看眼下的藝海劇院:一樓的大劇場《琥珀》一往情深,五樓的先鋒劇場《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一派歡騰,《戀愛的犀牛》《尋歡作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張張奪目的海報酷酷地懸掛在牆上,營造出疑似百老彙的氛圍。因了孟京輝劇目的“駐場”,一個名氣、硬件乃至地理位置都不顯優勢的劇院,忽然間遭遇“話劇嘉年華”,不由得讓人很想探究其“滿血複活”的原由。
在名導孟京輝看來,駐場演出是形成品牌的必經之路。一出戲劇,倘若沒演幾場就歇菜了,再怎麼優秀,也難形成品牌,品牌是和演出的經久性休戚相關的。其實這也得益於他自己的實踐,孟京輝和朋友共同投資將北京市東城區一個舊影院改造成“蜂巢”劇場後,曾經一度停止的小劇場創作又恢複了早期的活躍,連續推出了一係列新作,創作的速度越來越快。《戀愛的犀牛》更是作為長演劇目,四年裏演了600多場。對於這位中國唯一一個擁有自己劇場的話劇導演來說,駐場演出的命題,他有切膚的感受。如果頻頻“打遊擊戰”,光是拆台裝台的成本就讓演出難以為繼。北京的“蜂巢”,他是“擁有”,上海的“先鋒”,他是“租有”。也許“租有”是更為廣泛和可行的一種駐場形式,此次他和藝海劇院簽下五年租約,將五樓小劇場改名“先鋒劇場”,並將自己的作品全部進行駐演,無疑會形成多贏格局:既讓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長,影響力持續,也讓票房得以保證,同時反哺了劇院,讓清冷的劇院熱鬧起來,甚至打響品牌——“看先鋒劇,去先鋒劇場”——劇院局部的“先鋒劇場”很有可能名氣蓋過“藝海劇院”,這是“有朝一日”的事。
當然,駐場隻是形式,是外殼,決定駐場的是劇目,是內裏。沒有絡繹不絕的觀眾需求,駐場隻是一場空談。毋庸諱言,咱們這兒經得起駐場的原創劇目鳳毛麟角,與百老彙動輒數千場的駐場演出,距離之大,路途之遙,簡直絕望。好在絕望中也生出些許希望,至少在“觀賞劇”範疇內,咱們還是有“經久不衰”的案例:比如各個旅遊景點的“印象係列”,比如上海雜技團馬戲城創意、發起的多媒體夢幻劇《時空之旅》,這些成功的駐場演出,給文化產業注入了興奮劑。但就劇目本身的“經典性”而言,與《劇院魅影》《媽媽咪呀!》等相比,還缺乏包括情節在內的綜合藝術性,含金量不夠。真正優秀的駐場劇目,應該除了觀賞性之外,還有打動靈魂的魅力。
好的駐場演出,構成一座城市的“麵子”。由於它的持續影響力,就會形成溢出效應,不但容易形成文化產業鏈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會激勵文化產業的積極生產。往“大”裏說,一旦有幾部經典劇目長期駐紮在美輪美奐的劇場演出,近悅遠來賓客紛至,它們甚至將成為一張“國家文化名片”。戲劇是一國文化的高級呈現,從中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為文化產業的必經之路,我們重視研究“駐場演出”的內外機製,具有重要的文化戰略意義。百老彙的成功分銷模式,英國音樂劇《媽媽咪呀!》成功發掘創意人才,東京歌舞伎座劇場人性化的配套設施……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假如咱們能夠結合國情,發展特色,加強支持力度,作出製度安排,尤其是培養出一大批創意人才,駐場演出的空間必將大大拓展。現實雖不樂觀,但“有益的探索”會催發進步。
我們聚焦此話題,正是為了助益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