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柔軟的方式表達教育
成長故事
作者:李建華
【摘 要】教育應該是濕的,是平的,是活的,是細心的、溫柔的,需要培養一份情感——一份學生、家長對學校持續的情感,要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表達教育。基於信任的,而非懷疑的;基於理解的,而非誤解的;基於對話的,而非獨白的;基於民主的,而非粗暴的;基於發展的,而非不變的;基於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教育是從溫暖人心開始的。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溫暖的守護,學校是溫暖的田園,校長是溫暖的符號,教育是溫暖的期待。
【關鍵詞】柔軟;理解;信任;民主
【中圖分類號】G471.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7-0077-04
【作者簡介】李建華,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江蘇南京,210041)校長。
“教育的理想國在哪裏,學校的存在感在哪裏,校長的價值觀在哪裏”,這是我對教育的追問;“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給每一個孩子一張溫暖的書桌”,“讓每一個孩子看得見分數,想得起童年,記得起恩師,憶得起母校。在校時,留下的是熱愛;離校後,留下的是眷念”,這是我對教育“真善美”的追求。教育應該是濕的,是平的,是活的,是細心的、溫柔的,需要培養一份情感——一份學生、家長對學校持續的情感,要用最柔軟的方式來表達教育。基於信任的,而非懷疑的;基於理解的,而非誤解的;基於對話的,而非獨白的;基於民主的,而非粗暴的;基於發展的,而非不變的;基於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我以為,教育是從溫暖人心開始的。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溫暖的守護,學校是溫暖的田園,校長是溫暖的符號,教育是溫暖的期待。
教師是溫暖的守護
我記得1990年開始實習時,負責指導我的教師向我推薦了她的“秘方”:每學期開始和結束時她都會設計一份簡單的無記名的問卷,內容隻有一道題“你喜歡語文課嗎”,題目後有三個選項: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她通過滿意度調查來了解自己這學期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我工作後一直堅持做這樣的問卷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升級版”,把每學期的滿意度和成績分析都繪製成曲線圖,總是發現滿意度曲線和教學質量的曲線成有高度的相關性和一致性。
由此可見,“親其師,信其道”雖是古訓,但生命力不減。如何才能讓學生“親”你“近”你呢?愛和鼓勵是不二的法寶。
我曾教過的98級學生和我“失聯”十多年,後來在網絡上“人肉”搜索到我,他們提起的是,我每天清晨漆黑的時候喊他們起床,陪他們跑步,帶著他們進行籃球比賽,請他們到我家借書,我太太還專門為他們剖了一個大西瓜等一些我早已忘記的事,盡管當時我不是他們的班主任。當年的語文課代表還記得我給她作文鼓勵性評語竟然比她作文還長。一位同學還珍藏著班級語文背誦比賽我發給他的獎狀,他說這是他從小學到初中得過的唯一一張獎狀。課堂上的事情他們想不起多少了。我倒是沒有忘記那年我太太生病我請假一周後回到課堂時他們給我經久不息的掌聲。
2010年12月,全國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三屆課堂教學大賽在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舉行,要用我們小學部的學生借班上課,被借的班級和學校都視之為一種榮譽。他們對學生數有嚴格的限定,隻允許30人,而我們被借的兩個班都在36人左右。如何處理“多餘”的學生呢?班主任很有“經驗”,也很“幹脆”:讓平時表現最不好的學生直接回家,甚至她都“內定”了學生。看著被班主任圈定的學生名單,作為小學部的校長,我的內心不禁一陣刺痛,教學樓上“學生永遠是學校最重要的人”的標語依然是那樣醒目,“讓孩子快樂而有尊嚴地生活在校園裏”也時常被我們提及,此時,隻要我輕輕點頭,這些孩子就會被剝奪體驗這次大賽的權利和機會。既是剝奪,也是傷害。今後在同學的眼裏,這些孩子也就是所謂的“壞孩子”了。標簽一旦貼上,陰影將難以抹去。我決定小事大做一下。我把班主任、德育主任和其他中層幹部召集在一起,開會專門研討“多餘學生”問題。在會上,我隻定了一個調子,“沒有一個多餘學生”,哪怕我們不參加這樣的賽事,我也不願意讓一個學生多餘下來。會議開得有點沉悶,大家似乎束手無策了。恰巧此時有一媒體朋友來找我推薦學生參加“小記者”活動,我靈機一動,何不組織一個小記者團來采訪這次大賽呢?大家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於是,立即在這兩個班級組建賽場小記者團,選拔小記者,辦理采訪證,配備采訪行頭,一切在趣味盎然地準備著。聽說是要當小記者,兩個班級共有20多位同學報名,最終10位同學勝出。沒有一個多餘學生,卻多出了10個賽事小記者。當組委會得知後,高度評價了我們的做法,並向其他學校進行了推介。因為這個問題也困擾他們很久了。前兩屆比賽都會有“多餘學生”的家長去投訴他們。
2013年,我調到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城郊結合部、三所學校整合、九年一貫製、80%的進城務工子女”,是這所學校最顯著特點。“閱讀能力弱,數學弱,英語弱;缺見識,缺自信,缺愛”(簡稱“三弱三缺”),是這些學生最明顯的短板。初一分班檢測,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連26個英語字母都寫不全。英語老師顯得很無奈:“我們要完成教學進度,實在無法兼顧這些學生。”於是,我們專門組織英語教研組討論:是教學進度重要,還是學生重要?我們把全體英語老師帶到了小學英語課堂聽課,把小學英語教師請來給我們學生上課。我們還把新東方教師請來做英語冬令營,請省外辦的10位外事翻譯官請進課堂交流互動。而這一切都是立足於“學生在哪裏,我們的教育就要在哪裏”的理念。麵對“靠天收”的家長和“底子薄”的學生,我在學校大力倡導“抱”著學、“攙”著學、“哄”著學。為了兌現一次進步的承諾,作為校長的我還請了初三(2)班的全體同學共進肯德基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