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修理再振根基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根據人體生長規律提出了“中年修理,再振根基”的養生學說,對中年時期的養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年人既是年富力強時期,但同時也處於“多事之秋”。所以,人到中年務必做好自我保健,為將來的健康長壽打下基礎。
林肯有句名言:“生活從40歲開始。”因此,為了“再振根基”,開始新的生活,一定要做好必要的“中年修理”。
1.起居有常
生活有張有弛才是健康之道,每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2.合理飲食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減少脂肪及食鹽的攝入量,多吃水果、蔬菜、粗糧,可多吃一些香菇、薏苡仁等具有抗癌作用的食品;白酒要少喝或不喝,最好每天喝點紅葡萄酒。
3.堅持鍛煉
生命在於運動。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堅持體育鍛煉,可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增強細胞活力,提高免疫力。
4.主動飲水
每天堅持飲用6~8杯水,不要等到渴了再喝。如體內缺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凝聚力和黏附力增加,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同時會影響體內代謝產物的排泄,造成有害物質在體內蓄積,損害組織器官,加速人體衰老。
5.定期體檢
每年要定期例行體檢,發現問題要及時檢查診治。
6.善於解壓
中年人承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必須善於自我調節、自我解壓,自我放鬆,適當參加娛樂活動。也可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如書法、繪畫、養花、郊遊、垂釣等,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對任何事情都看開點,不要過於斤斤計較。
7.節欲保精
人到中年體力下降,加之工作緊張、家務繁忙,必須節製房事,不可縱欲,否則會傷神損壽。最後,一定不要透支健康,雙休日務必要使身心得到徹底休整。
中年保健“三平衡”
保持身心健康應努力做到“三個平衡”,即消耗和供給之間的平衡、睡與醒之間的平衡、精神與軀體之間的平衡。中年人在飲食上應適當掌握進食量,如果進食不當、活動減少,很容易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保持消耗和供給之間的平衡,需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如乳類、魚、瘦肉、雞蛋、豆製品等,以維持細胞功能和修補體內的組織;蔬菜、水果和穀類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可使身體保持活力,預防便秘;增加鈣的攝入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另外,緊張勞動後,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每晚6~8小時安靜的睡眠,可保持睡覺與醒覺之間的平衡;身體疲勞後,可以用腦力勞動來調整,精神疲勞可進行體力活動調節,以保持精神與軀體之間的平衡。
中年人健康保健“十五要訣”
1.發要常梳
古人稱櫛發浴頭,能明目祛風,可使落發重生,變硬變黑。
2.麵要常擦古人稱浴麵拭擦神庭,能祛除外感之邪氣,使諸陽上升,血氣不衰,人老而麵紅潤,皺紋減少。
3.目要常運
古稱運睛,能去內障外翳,糾正近視、遠視與老年花眼等。
4.耳要常彈
古人稱鳴天鼓、掩耳彈枕等。能增強聽覺神經功能,防治耳聾、耳鳴。
5.口要常漱古稱唾液為胎食,又稱金漿玉液,是人身體內不可缺少之寶。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隨時咽下,以提神益氣養心,開胃健脾。
6.齒要常叩民間諺語雲:“清晨叩齒三十多,到老牙齒不會脫”。
7.濁要常嗬
古人稱為鼓嗬,能消積,去胸膈滿塞,排除濁氣,吸收清氣,加大肺活量。
8.胸要常擴
古人稱擴氣,認為經常擴氣能保護心肺,使氣機通暢。
9.腹要常揉
古人稱揉臍腹,能增加胃腸運動、消積、順氣。
10.腰要常活動
古人認為,活動腰能強腰固腎。
11.穀道常提
古人認為,提肛能提升陽氣,排除濁氣。
12.肢節常搖
古人雲:“常搖肢節百骸,關節日趨靈活”。
13.腿膝常壓
俗語說:“人老先老腿”,經常壓腿按揉膝蓋,常點足三裏,是中醫防老延壽之法。
14.肌膚常摩
按摩,古人稱為幹沐浴。這種方法適用於全身各部肌膚,能使氣血流暢,肌膚光滑、榮潤。
15.足心常搓
古人認為,湧泉為人之海底,常搓湧泉,能固腎暖腰,使諸陽上升,濁氣下降,提神健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