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頭部穴位按摩(5)(2 / 3)

無外傷,但牙齦出血,或牙齦本身呈發紅、軟塌狀。若產生這種症狀,可判斷為齒槽膿漏。若擱置不醫,齒根將暴露,最後牙齒會脫落。症狀不是這麼嚴重,但有口臭或口腔內黏性強,而令人倍感不適時,此乃齒槽膿漏的初期症狀。不像蛀牙般會有強烈疼痛,因此常常放置不理;不過,開始介意這種症狀時,就必須接受專門醫師診療。

如果症狀尚輕,則可按摩,按壓在此介紹的經穴;不過必須有耐性施行,方能有效控製症狀的惡化。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首先,按壓口部周圍,接著指壓後頸部天柱穴。

齒槽膿漏是一種頑症,應每日耐性地按摩、按壓。

(27)口腔炎、舌炎的按摩法

口腔炎,是牙齦、舌、嘴唇、口角等口腔黏膜整體發炎的總稱,有時,各部位的黏膜會發生疼痛的白斑點,稱為口瘡性口腔炎。包括可自然痊愈的輕度症狀,以及口腔內潰爛,進食困難的重症。多半原因不明,有時是因貧血或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因此,不僅要調整胃的狀態,而且應以調整全身狀況為治療重點。若反複發病,則需專科醫生治療。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首先,仔細按壓地倉、廉泉穴。

按壓背部的經穴時,兩臂伸直,均衡負荷體重按壓。

(28)口周圍的疹子的按摩法

胃部不適時,容易使口的周圍幹燥或在口端產生濕性的疹子。尤其是兒童,極易發生俗稱的“烏之灸”。若以舌頭舔,將使症狀轉惡,感覺更不快。此時,心窩部位會有沉悶感,食欲不振,打嗝不斷,身體困倦等症狀。這表示胃腸等消化器官發生異常,因此必須先調整胃的狀況。尤其疹子,很容易發生在經穴的部位上,故此部位須按壓。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首先,仔細按壓地倉和承漿穴。地倉是很容易長疹子的部位。

其次,以手掌或拇指按摩、按壓背部的經穴,具有恢複消化器官正常的效果。

背部按壓結束後,依圖上按摩腹部。同時須做按壓。最後,按壓足三裏。

(29)打嗝的按摩法

就生理學而言,打嗝是指在胸部的橫膈膜發生痙攣,以致呼吸方式變形的一種。或許有人認為,打嗝並不嚴重,可以不予理會。不過,如果打嗝不止,就會很苦惱了。而且至今仍未發現以內科方法能收效的治療法。

完全在原因不明之下,突然發生的打嗝,對本人而言是啼笑皆非之事。

對此,自古即流傳著突然從背後驚嚇對方即可止嗝,或者在茶杯上將筷子擺成十字形,然後一口飲盡杯內的水即可止嗝的偏方。可是,這些都隻是安慰性的方法而已。各位不妨嚐試經穴療法。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首先,按壓天鼎與氣舍的經穴。但是,須注意力量不宜太強。

其次,須細心按壓背部的膈俞穴。接著,轉至腹部。不僅按壓,還需同時輕輕揉著按摩。

(30)肩酸痛的按摩法

所謂肩酸痛,其原因有數種。一般所稱肩酸痛,是因疲勞而使這部分血液循環不良所致。輕度的,可進行全身運動,浸身於稍溫的浴池裏,用熱袋(溫濕布)覆蓋肩膀,或者覆蓋毛毯就寢30分鍾左右,即可消除酸痛感。肩膀一有酸痛,就會不由自主地敲打肩膀;殊不知,隨意敲打隻會產生反效果。尤其體質虛弱或血壓高者,太用力敲打肩膀,會讓身體愈發不適,因此務必注意。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因積勞所致的肩酸痛,會伴隨頭重、眼睛疲勞、身體困倦無氣力、食欲不振,從早就哈欠不斷直想睡覺等症狀。

以圖示的經穴為中心,依照箭頭輕輕按摩、按壓。

慢性肩酸痛的治療方法,介紹如下。采用如試管的細容器,加入冰和食鹽混合,輕輕按在肩胛骨周圍有硬結的部位,冷敷經穴,以取代使用手指的按壓。每日施行2~3次,直至皮膚發紅再換另一個經穴。

(31)斜頸的按摩法

嬰兒的頸部若有硬結,頸部活動不靈活時,可能是斜頸之始。切勿立即判斷為腫瘤,而須盡快接受專門醫師診察。假設初始頸部尚未斜頸,則可能是斜頸的初期。所謂斜頸,並非天生頸部歪斜,因此在專門醫師的治療之下可完全治俞;若拖延治療,則臉部將會變形。因此,務必及早治療。

配合醫師的治療,同時以圖示的經穴為中心持續按摩、指壓,可促進恢複。因此,必須持之以恒。頸部的經穴,隻需針對頸側進行按摩。

1)主治穴位

2)按摩方法

隻限於頸部的經穴,在斜頸側,亦即斜頸於右,則施行右側的經穴;斜頸於左,則對左側經穴施行按摩、指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