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故事
科技與人文
作者:宋石男
1909年2月26日,客士倫夫人第一次來到華西壩。她的丈夫客士倫是華大奠基者之一。
在日記裏,客士倫夫人寫道,“我坐在轎子裏,手臂上抱著七個月大的嬰兒,隨著轎夫沿著小巷前行,我的心情愉快起來,擔憂被拋到稻田上。”
客士倫夫人非常喜歡自己在華西壩的新家,“農村由於大豆花散發出芬香而令人喜愛”。
客士倫是組建華大的英美加四差會理事會書記。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各差會就有在成都聯合興辦高等教育的打算。啟爾德的女婿,曾任CS校長的加拿大學者黃思禮這麼描繪當年傳教士們的抱負:“讓我們創建一所大學來滿足需要。成都將成為中國廣大內陸省份的高等教育前沿基地,一個從西方港口城市直接引進沒有受汙染的知識的前哨。”與其他教會大學不同,這所大學將以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課程也將從其他教會大學所強調的西方經典和神學中解放出來,自由地發展科學研究和工業培訓、醫學教育,甚至牙科和公共衛生學等。該大學是超國籍的,因為英美加各國差會在此浸透了合作精神,具有國際性。由於當地沒有類似的高等教育機構,這所大學將從“良好的土地”上誕生。
1907年,四差會開始在城南郊外風光宜人的錦江邊上購買土地以籌建校舍。
當時這片土地主要是水田和墓地。水田容易購買,墓地卻很艱難,因為對家族宗法觀念濃鬱的中國人來說,墓地是特別神聖的。當時有諺語說:“老農民是強拐拐,你越勸,他越不賣”。
經過堅韌磋商,加上當地官員的支持、調停,傳教士們終於獲得了足以興建大學的土地。不過,仍有部分土地即使付高價也不能購得。校園於是出現別具一格的“釘子戶”風景:茅屋數間、竹林數籠,豬圈、糞池、煙囪各具農家特色,農婦在溝邊洗碗,在樹杈上曬褲子、草鞋。而在農舍的周圍,則是陸續拔地而起的中西合璧的華大建築。
1909年,客倫士在請求托事部審議的一份報告中稱:“我們中一些人,一天又一天看見為這學校建設的樓房正在增加,有可能成為一所教會大學。這所大學組建了所有的係科:醫學、法律、神學、工程、農業,一年一年地輸送基督徒去幫助他們國家建設發展,上帝的榮耀啊!這正是我們中間的一些人開始見到的。沒有人能說出它將變成什麼,也沒有人能說出它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上帝也許會給我們(我們大多數是青年人)以智慧。在建設這所大學的基礎時,我們的才智將得以盡情發揮,而不魯莽地行事。當然,我們預計的事物與我們對上帝的忠誠相符合,同時,也與這個國家的未來相符合。”
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正式開學,11名學生,後來隻有2名順利畢業。剛開始,這與其說是一所大學,不如說隻是一個培訓班。但是,創建者們的心情既激動又緊張。他們意識到,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正在發生。有人寫道:“激昂的熱情,巨大的希望和一顆對未來的忠心,彌補了所有的缺陷”。從這11個學生開始,華西壩將成為源源不斷的高等人才播種機。
華大的整體建築設計,要在開學三年後才啟動。全校圖樣出自英國著名設計師榮杜易之手。他在倫敦設計建造了不少至今不朽的建築物,他的鄉村房舍設計遍布全英,而華大建築也許是他一生中最獨特的設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