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型再平衡與攀登效率高地(1 / 1)

轉型再平衡與攀登效率高地

編輯前言

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業界的大體共識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雖然經濟增速尚未滑出合理區間,但部分經濟指標的降幅卻有些超預期。究其原因,無外乎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通縮預期增強、企業去庫存以及信貸相對收縮等因素的共同疊加,也即,需求側存在趨勢性放緩。當然,利好因素也客觀存在。一是國際環境略好於去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短期有所降低;二是內需趨勢性下行的壓力有所減弱。

麵對這樣的態勢,經濟政策應如何發力?《中國經濟報告》本期刊發的《轉型再平衡:中國經濟升級之路》一文,係統地提出了獨到見解。該文來自國研中心課題組的相關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現階段,在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穩定短期需求的同時,政策著力點應轉移到促進供給側調整上來,加快推進過剩產能退出和資產重組,逐步解決已經顯露的矛盾和風險,加快改革政策的落實落地,著力提升質量效益,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通俗來說,就是加大改革力度,促使改革措施落實落地,盡快實現經濟結構的切實調整,以“供給側”的改革突破,實現與需求側的新的適應。

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再平衡”這個概念。需要認真思考:究竟是誰應該轉型?所謂的再平衡,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平衡?

5月2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5—2024):攀登效率高地》研討會”。國研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轉型再平衡”是指由過去高速增長時的平衡,轉到中高速或中速增長的平衡。這一平衡取決於三個條件:一、在需求側,原有終端產品減速“觸底”;二、新的增長動力形成,主要是新的終端產品形成並擴展,這也屬於需求側的變化;三、在供給側,適應終端產品的減速增長,中間投入品行業完成調整。

但當前的情況卻是,原有的終端產品正在減速,新的終端產品尚未形成;產能過剩行業雖正在調整卻並未完成,新的增長動力也還未能承擔大任。正是這種有些“青黃不接”的過渡,導致了人們對當前經濟增速下滑而新的增長前景不甚明朗的擔憂。因此,如何找到今後經濟增長的動力和路徑,就成為關鍵。根據國研中心課題組的研究,未來十年,全麵提高要素生產率將會成為改革的一條主線,中國經濟的增長將更多地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一般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標誌。由此,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轉型再平衡”與“攀登效率高地”的內存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