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聽,媽媽們可能都會搖頭:“我並沒有刻意複製別人的教育模式啊。”但媽媽們不妨回想一下,是否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曆:偶爾看到別的孩子能說會道,向他的媽媽一打聽,原來孩子去報了一個口才培訓班。於是媽媽不顧自己孩子的年齡,也要給他報一個同樣的班。但結果呢,孩子是還沒學會“走”,就要學“跑”了,效果當然是不盡理想。還有的媽媽看到別人的孩子會唱會跳,也要自己的孩子去學一門藝術,不管孩子的興趣點是否在這裏。有的媽媽看到別的孩子學習很好,於是千方百計打聽到對方的學習方法,原封不動地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不管媽媽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去仿照其他孩子的做法,也不管媽媽在多麼小的事情上要求孩子模仿別人,都是在教育方法上的一種複製。這種複製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與別人相同的效果,但如果媽媽沒有考慮到自己孩子的個性、特質、興趣愛好,而將相應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多半還是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和本來的特長,將其向不正確或不合適的方向教育培養。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樹葉這種簡單生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人這麼複雜的個體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媽媽必須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之上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試想,如果每天給喜幹的仙人掌澆水,把喜陰的植物每天放在太陽下暴曬,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教育孩子其實就像是在護理一盆植物,媽媽必須對孩子的秉性、能力了如指掌,以順應孩子特性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不要複製他人的教育方法,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進行教育,總結起來其實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假如孩子天性愛動,喜歡體育活動,對繪畫、音樂等藝術不那麼“感冒”,那麼媽媽就不要羨慕別人家“滿身藝術細胞的孩子”,不要將孩子強行從室外、從球場上拉到鋼琴邊。否則,你的強加,就有可能將孩子的兩條路都堵上——孩子既失去發展體育的機會,也會因此對鋼琴產生反感。又比如說,你的孩子喜歡玩弄、研究各種小昆蟲,那麼媽媽就不要隻看到別人家孩子用功寫作業的情景,而把孩子關在房間裏學習。要知道,這樣你可能會毀了一個未來的“昆蟲學家”,而造就出一個成績平平、將來事業平平的“泯然眾人”。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假如孩子的興趣不是與法律、社會道德等不相容的事情,那麼媽媽不妨放下自己操勞的心,閉上觀察“別人家孩子”的眼睛,讓孩子順著自己的興趣,發展出一條最適合孩子的道路。也許,這就是孩子將來成功的捷徑。
不可複製別人的教育模式,還表現在媽媽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選擇與其溝通的方式。比如,性格比較外放、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的,媽媽在和其溝通時說話可以稍微隨意一些;心思比較敏感、心靈比較脆弱的孩子,媽媽就要注意說話方式,要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別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做事比較毛躁、稍顯懶散的孩子,媽媽可以給其設立一定的準則,督促他上進;而天生就比較要強、很努力的孩子,媽媽就不要輕易打擊他,更不要給他過多的壓力,以免讓孩子的心理負擔過大。
芊芊和喬喬是一對可愛的雙胞胎。這兩姐妹雖然長得很像,但性格卻天壤之別。芊芊是個很認真的孩子,做事有一股大人般的嚴謹;喬喬是個十足的“小迷糊”,做起事來手忙腳亂,還經常丟三落四。平時,芊芊個性比較要強,很重視別人對她的評價;喬喬卻總是對別人的言論“滿不在乎”,有時即使受到批評也轉頭就忘,從不往心裏去。這兩個雙胞胎的個性如此迥異,是媽媽吳蕊也沒有想到的。一開始,吳蕊並沒有注意對兩個孩子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她總是給兩個孩子樹立一樣的標準,製定相同的要求。比如,吳蕊每次吃飯之前,都告訴兩個孩子不許挑食、不能剩飯;晚上睡覺之前,會要求兩個孩子不許說話和打鬧;她還總是要求孩子在玩過玩具之後放好,不能隨便丟在地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