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媽媽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曆、智力、道德觀等都遠遠超過孩子,因此自己做出來的事情理所當然正確,至少比孩子的正確。於是,媽媽有時會“閉目塞聽”,根本不去聽孩子說了什麼,或者並不深入思考孩子話語的正確性,就強行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情。這就導致了“一言堂”教育方式的存在。其實,媽媽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正是因為孩子沒有被過多的社會經驗、閱曆、道德觀等影響,所以他們的想法往往不受束縛,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往往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如果媽媽不強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至少他們的想象力、思考力就能夠得到鍛煉,甚至在一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們往往能想出比大人更好的方法。想必當了媽媽的人,在生活中也多少會遇到類似的事情: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有時被孩子一句無心的話就解開了。可見,如果媽媽不希望孩子思考、想象的機會被扼殺,那麼遇事就要充分尊重和考慮孩子的意見,不要總認為“他是小孩子,能說出什麼有用的話”。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媽媽通常不太會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媽媽心情煩躁或者事情緊急的時候。很多媽媽並不是不懂得正確的教育和溝通方法,隻不過在平時閑來無事時,能夠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對話”;而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心情煩躁起來,或者在事情的緊要關頭,媽媽就會變得急躁、失去耐心,別說考慮孩子的意見了,往往是孩子剛張口說,媽媽就中途不耐煩地打斷了。這樣的做法,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很可能隻一次,孩子表達的欲望就被打擊回去了。下一次麵對問題時,即使孩子心中有想法,也不一定敢於表達出來;甚至孩子會覺得即使自己想了、說了,媽媽也懶得聽,因而幹脆連想都不想了。可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當孩子要表達內心想法時,媽媽都不要嗬斥他。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能見到一些成年人甚至中年人,說起話來也唯唯諾諾,聲音小得像蚊子,表達起來也很不順暢,多半就是因為從小就在家長的“強大勢力”下形成了不敢說話的習慣。假如事情真的處於危急關頭,媽媽實在沒有時間聽孩子說話,那麼媽媽也要認真地告訴孩子:“媽媽很想聽你的想法,但是現在事情很緊迫,媽媽先解決事情,稍後再聽你說。”讓孩子知道媽媽關心他的想法,這要比他的話被媽媽硬生生“頂”回去,要讓孩子心裏舒服得多。
在教育中媽媽並非永遠正確,還表現在,媽媽所說的話、所辦的事情,的確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往小了說,在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媽媽的某些做法可能就是繞遠的,是效率比較低的,而頭腦靈活、平時常與遊戲打交道的孩子,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完成遊戲。因此,在這些事情上,媽媽就要放寬心胸,勇於讓步,給孩子充分發揮的空間,而不要將自己的方法強加於孩子身上。往大了說,在某些是非觀念上,媽媽的想法也可能會輸給孩子。比如,孩子要懂得分享,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與其他的小朋友共享,但假如媽媽很關注節儉問題,就有可能教孩子要自己享用食物和玩具。這樣,媽媽就有可能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觀念:自己的東西隻屬於自己,不能分享給別人。這些觀念的形成,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對於其將來的人際關係也是有壞處的。所以,媽媽也要時刻檢視自身,要認識到自我觀念中不足的部分,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薇薇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她剛進入小學一年,就出類拔萃,在接連幾次測驗中都得到了前三名的好成績。媽媽陳青為此很是高興。這天,陳青去接薇薇的時候,發現她臉上全是笑意,一蹦一跳地來到陳青身邊。陳青笑著問:“薇薇,今天是不是又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薇薇想了想說:“也是,也不是吧。”陳青好奇地問:“那是發生了什麼高興的事呢?”薇薇笑得更開心了:“今天老師先是表揚了我,然後讓我幫助考試最後一名的小偉,每天教他做題!”薇薇興奮極了,手舞足蹈地對媽媽說著。陳青一聽,臉色立刻昏暗下來。她二話不說,拿出手機撥通了薇薇班主任的號碼,表示不同意讓薇薇和“差生”接觸過多,否則薇薇的成績也會變差雲雲。薇薇在旁邊聽著,小臉立刻陰沉了起來,笑意全無。回到家裏,她鼓著臉,再也忍不住了,衝著陳青大喊:“老師說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媽媽不對!”陳青頓時愣住了,她仔細想了一下,雖然覺得孩子的話有點道理,自己太大驚小怪了,但嘴裏還是回了一句:“媽媽說不許就是不許,你還小,必須聽媽媽的話!”
陳青或許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質疑,抹不開麵子承認孩子是對的,於是嘴上回答了這樣一番話。但這樣的回答,就有可能給薇薇帶來兩個錯誤信息:第一,孩子自己的思考是沒有用的,凡事都是媽媽說了算;第二,自己可能真的錯了,要管好自己的學習,遠離“差生”,以免自己也變成“差生”。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集體感,還可能讓孩子變成一味服從家長、沒有自我意識的“小布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