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原發性肝癌(1 / 3)

【概述】

原發性肝癌是指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腫,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係統惡性腫瘤中列第三位,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係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曲黴素、飲用水汙染、一些化學物質、華支睾吸蟲感染、酒精中毒等。

原發性肝癌屬於祖國醫學“脅痛”、“黃疸”、“鼓脹”的範疇。

其發病主要與酒食不節、情誌所傷、勞欲過度、感染血吸蟲等有關。肝為藏血之髒,性喜條達。情誌不暢,則肝失疏泄,氣機不利,血行受阻,導致肝之脈絡為血瘀所阻;嗜酒過度,飲食不節,以致濕熱內生、脾胃受損,酒濕食積壅塞中焦,氣血交阻;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源,勞欲過度,傷及脾腎,則水濕內生、氣血凝滯,久之引發本病。

【臨床表現】

原發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狀,可無任何症狀和體征;中晚期才出現症狀,可見肝區疼痛、食欲減退、乏力、消瘦、黃疸、肝大,如發生轉移,則可有相應轉移部位的症狀。

【實驗室檢查】

1.腫瘤標誌物的檢測

(1)甲胎蛋白(AFP):廣泛用於肝細胞癌的普查、診斷、判斷治療效果、預測複發。肝細胞癌AFP陽性率70%~90%,並可早於症狀出現10個月左右而發現本病。

(2)γ-穀氨酰轉移酶同工酶Ⅱ(γ-GT2):在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陽性率90%,特異性97.1%。

(3)異常凝血酶原(AP):對亞臨床肝癌有早期診斷價值。

(4)X-L-岩藻糖苷酶(AFD):敏感性75%,特異性為90%。

(5)其他:酸性同工鐵蛋白(AIF)、醛縮酶A(ALD-A)、51核苷酸磷酶同工酶Ⅴ(51-HPDⅤ),陽性率70%以上,且特異性強;堿性磷酸酶同工酶Ⅰ(ACP-Ⅰ),特異性強,但陽性率隻有24.8%。

2.超聲顯像

可顯示直徑2Cm以上的腫瘤,對早期診斷有較大價值。

3.CT檢查

陽性率90%以上,可顯示2Cm以上腫瘤。結合肝動脈造影,對1Cm以下腫瘤也有較高的檢出率,是目前診斷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線肝血管造影

常用於診斷小肝癌,並可術前明確腫瘤部位,估計切除範圍。

5.放射性核素肝顯像

有較高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

6.磁共振顯像(MRI)

能清楚顯示肝細胞癌內部結構特征,對顯示子瘤和瘤栓有價值。

7.肝穿刺活檢

有確診價值,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險性。

8.剖腹探查

可疑病例經上述檢查無法確診或排除,應行剖腹探查。

【診斷要點】

晚期病例因有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早期病例主要結合AFP測定及其他輔助檢查。對高危人群(肝炎史5年以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標記陽性,35歲以上)每年行AFP檢測並結合1~2次超聲檢查,是發現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

【治療】

1.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目前根治原發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其適應證為:①診斷明確,估計病變局限於一葉或一半肝者;②無明顯黃疸、腹水或遠處轉移者;③肝功能代償良好,凝血酶原時間不低於50%者;④心、肝、腎功能能忍受者。

2.放射治療

對病灶較為局限、肝功能較好的早期病例,療效尚可。目前多合並化療、中藥及其他支持療法,可提高療效。

3.化療

除多柔比星、順鉑、替加氟外,其他化療藥物全身治療無肯定的療效。而肝動脈栓塞化療對肝癌療效較好,為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法。

4.生物和免疫治療

在手術切除或化療、放療殺滅大量癌細胞後,應用生物和免疫治療可起鞏固和增強療效的作用。

5.辨證論治

(1)肝氣鬱結:右脅部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納呆食少,時有腹瀉,右脅下腫塊,舌苔薄膩,脈弦。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