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再走平江路 路芳采說與王府聽(3 / 3)

這地方真好,下次逛平江路累了來歇歇;

周末也可以來讀讀書;

現在手機屏幕都看不過來;

可是看過也很容易忘;

倒是!

要不我們留下來看會兒書;

好啊,我有卡,

真是個好學生;

沒想到本想走到雙橋的周日行,這麼快就在古昭慶寺收線了。留下認真看書的路芳采和寫著遊記的田靜沙,或許走進她遊記的人不知道,她是要遠行。

隻是沒看到十五分鍾,路芳采坐不住了,走向接下來的行程。離開時,聽到後院傳來評彈聲。

怎麼還會有人唱評彈;

喜歡可以來聽;

你不是推薦了對麵的評彈博物館;

去過;

國慶的時候和同學去的;

這裏是私人聚會,我們輕輕看過即走。

又到路盡頭了,要過牆嗎;

先看北邊這舊宅;

怎麼沒那掛那個牌子?

在小弄堂口,垂直於大儒巷;

潘鎰芬故居,水利專家;

功在千秋;

這房子直接穿過一條巷子;原來沙姐所說的近路是指這些小弄堂;

要不,你從橋上過再從青石橋轉過來;

時間誠可貴;

偷懶有絕招。

又不是向西,向東?

西邊是座探花府,現在是商業酒店,可參觀也可拍照;

這河邊,前麵是人家院子;

對啊,院子外麵又圍著牆,對麵又站著誰家院子,轉出去就是顧頡剛故居;

這個人知道,研究古文的

古史辯,據說保存得很好,太平天國時為聽王府!

年代不遠啊;

原址為顧氏的寶樹園,明末時,當時這園子占了這條街;

顧姓不少名人呢,上次我同學說在小王山還有什麼三賢墓;

明知不是墓,偏向陌上行;

不是墓!

顧氏後人曾為此請考古專家走一趟,論斷下來找前因,結果是上個世紀特殊年代,村民為引起重視,自創的一座墓。

不是說有什麼會找到的;

保墓會,李根源,確實有發現過,但不是這一座。

我要是顧氏後人,我就把這真實的情況再立塊碑,錯也要有個度;

可是這三賢名氣太大,文人不鬆手,後人不鬆口,等到那些七八十歲的人去世,假故事也變成真故事了;

拜的不是老祖宗,也是犯錯;

也是你爸媽說的;

是啊;

那我們進廟為什麼拜佛,文廟還會拜孔子;

那是有神通或是有名的人;

小王山那一代據說是風水地,葬在那兒的不是名人就是文人,拜誰誰知道墳下麵還有誰!

就跟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不同年代的墓上下層的關係,結果同框!

文人的筆不輸六月雪,冤死人不用償命,隻需兩字可免責;

戲說!

哈哈哈……

笑聲中,關閉的顧頡剛故居啥也沒看到,除了牆上掛著幾塊文保說明,顧家橋過到了懸橋巷,匆忙而來,卻發現洪鈞故居關上了門。此行到此真真要結束了,因為零食已經吃完,隻剩一頓飽的午餐了。

在她們行走的時間裏,盛銘修卻是幸福的一家三口,雖有抱怨,卻終為有夏淵侯這樣的曾經同事感到心有安全感,畢竟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