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考統一命題能改變什麼(1 / 2)

高考統一命題能改變什麼

考試研究

作者:王君

摘 要: 2016年高考統一命題將擴大到25個省,這一改革舉措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高考製度建立以來的發展情況和現實高考屢遭責難來看,統一命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公平,以及課程改革與高考製度的銜接,但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尚待時日。

關鍵詞: 高考 新課改 統一命題

日前,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兩會上表示:“擴大使用國家統一試卷的範圍已經在具體實施中。經過各省協商,今年將擴大3個省使用統一命題,明年再擴大7個省。”到2016年將有25個省份使用統一命題的高考卷,一石激起千層浪。從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關於高考統一命題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息過,高考改革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熱議,是因為“高考在教育領域中具有‘扼咽喉者’的核心地位,在選擇人才、分配高等教育資源的背後,還涉及階層劃分和階層流動,涉及現有階層格局的秩序維持和代際複製”[1]。它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

一、高考命題變遷曆史回溯

高考的全稱是全國普通高校統一入學考試。高考製度建立於1952年,一直到“文革”前,除了1958年實行分省命題外,都是由國家統一命題的。1977年恢複高考,因時間倉促,當年實行分省命題。1978年後又實行統一命題直至1985年上海高考改革試點實行單獨命題。隨後,北京從2002年開始實行單獨命題,全國大規模的呈井噴式的分省單獨命題是從2004年開始的,這要從發生在2003年的一個事件溯源,2003年正值非典,全國都處在一種人心惶惶的狀態,高考第一次將考試時間由七月份改為了六月份,高考試卷運到四川南充南部的某縣後,“6月5日下午1點30分南充市教育局和公安局在巡查下屬區縣的高考準備情況時發現南部縣的文科試卷被盜”[2]。事件一經發現立即上報,中央要求立即破案,確保高考如期舉行。最後鎖定嫌疑人是一名高中生叫楊博,成績不好怕考不上大學才出此下策。最終因非法獲取國家機密(高考試題在啟封前屬於國家機密)罪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楊博盜取試卷並非以營利為目的,再加上2003年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所以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泄題演變成公共安全事件,那年的高考也如期舉行。但這引起了教育決策者的反思,如果發生類似的事情,那麼該怎麼辦?一旦泄題,影響的範圍就是全國性的。從2004年開始,自主命題的省份從兩個直轄市增加到了十一個省市,到2006年全國除港澳台以外自主命題的省份共有16個直到2014年。

有人說,高考統分交替的發展規律符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規律。其實不然,無論是分省命題還是統一命題背後都有一定的社會因素和曆史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教育體製的改革遠遠滯後於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高考製度是教育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決定命運的大考,改革勢在必行。這幾年分省命題飽受詬病,試卷水平不一,評卷標準不一,試卷之間沒有可比性,國考淪為省考等。試題的改革是滿足大眾訴求的社會必然,也是高考改革的曆史必然。

二、緩解教育公平尖銳矛盾

“就高考招生製度改革而言,公平是指入學考試和招生錄取過程本身的公平,以及通過高考招生實現入學機會均等,保障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正”[3]。異地高考是中國特殊國情下所產生的特殊的考試問題。它與改革開放後的人口流動、戶籍管理息息相關,甚至牽涉到高考移民,是一個久病無良醫的招生難題。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高校的招生指標實行分省投放,直至今天仍然是這種“計劃式”的招生方式。這也是異地高考難題的始作俑者之一。異地考生如果在所在地參加高考,必然就會觸及到當地考生的利益。一所大學的招生指標在當地就那麼幾個。異地考生不得不在戶籍所在地高考報名,並參加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