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四法結合,祛病保健康(12)(1 / 3)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刮痧】

選穴四縫、足三裏、公孫。

方法(1)用垂直按揉法刮拭雙手的四縫穴。

(2)用平麵按揉法刮拭小腿前側的足三裏穴和足背上的公孫穴。

四縫穴第2、3、4、5掌麵第1、2節橫紋中點處即是。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第1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健康貼士

家長可嚐試對厭食小兒進行腹部按摩、少吃多餐、補充益生菌、喂食營養粥、食物補鋅及中藥調理等方法來防治小兒厭食。改變孩子厭食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家長耐心細致的關愛。如果孩子厭食嚴重,也可以考慮用藥物治療。治療小兒厭食的中成藥中,同仁堂的健兒消食口服液深受小兒患者及其家長的歡迎與認可。

小兒驚風

【病解】

小兒驚風又稱小兒驚厥,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腦功能暫時紊亂、神經元異常放電的一種疾患。本病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於小兒高熱、流行性腦膜炎、腦發育不全等病。多發生於1~5歲小兒,四季均可發病,臨床上有急性驚風和慢性驚風之分。

【艾灸】

1.急性驚風以突然意識喪失、眼球上翻、凝視或斜視、牙關緊閉、四肢強直痙攣、角弓反張、大小便失禁為主症。急性驚風來勢急猛,發作前可有嘔吐、發熱、煩躁、易驚等先兆。

選穴天樞、足三裏、神闕、太衝。

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0~20分鍾,每日灸1次,5次為1個療程。

2.慢性驚風表現為手足抽搐無力、形神疲憊、嗜睡、麵色蒼白、四肢冷、呼吸弱等。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氣海、關元。

方法用艾炷隔鹽灸,用食鹽填滿臍窩,每穴灸10~15分鍾,每日灸2次。

足三裏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太衝穴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按摩】

太衝穴:以中指指尖揉小兒太衝穴1~2分鍾,再換拇指掐按1分鍾。同法也可施用十宣、合穀、水溝、印堂諸穴。

風池穴:將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於雙側風池穴,其餘四指附於頭部兩側,由輕至重按揉1分鍾,再拿捏風池穴1分鍾。

督脈:患兒取俯臥位,將雙手從上而下推脊柱及脊柱兩側肌肉隆起處,以發熱為準,再用食指按揉尾骨端50次,最後由上而下直推30次。

【拔罐】

選穴印堂、太陽、水溝、十宣、合穀、湧泉。

方法先對印堂、水溝、太陽、合穀、湧泉、十宣穴進行消毒,之後迅速用三棱針在各穴點刺2~3下,並擠出少量血,再用閃火法將罐吸拔於太陽、印堂、合穀穴,留罐5~10分鍾,每日1~2次。

【刮痧】

選穴大椎、曲池、陽陵泉、足三裏、太衝。

方法(1)用角刮法刮拭背部的大椎穴。

(2)用麵刮法刮拭上肢部的曲池穴,再用麵刮法或平麵按揉法刮拭孩子下肢部的陽陵泉、足三裏穴,用垂直按揉法刮拭足部的太衝穴。

健康貼士

小兒驚風抽搐時切勿強行牽拉,以防扭傷;患兒應側臥,並用多層紗布包著竹片,放在上下齒之間,以免咬傷舌頭;保持呼吸道暢通,口腔內的分泌物、痰涎隨時吸出,防止窒息;注意患兒的體溫、呼吸、出汗、麵色等情況;保持室內安靜、避免刺激,以利於休息與康複。

小兒腮腺炎

【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