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病解】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外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一般感冒輕者,俗稱“傷風”;病情重者,且在一個時期內引起廣泛流行的,稱為“流行性感冒”。感冒患者因外感病邪的不同,主要有風寒型感冒、風熱型感冒、暑濕型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四種類型。
【艾灸】
1.風寒型感冒渾身酸痛、鼻塞流涕、痰呈白色、發熱等。
選穴迎香、印堂、上星、睛明、攢竹、太陽。
方法用清艾條從迎香開始順鼻梁往上灸至印堂、上星;然後從印堂沿睛明、攢竹到太陽。每處灸至皮膚潮紅為度。
2.風熱型感冒發熱重、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
選穴大椎、風門、足三裏、肺俞、風池。鼻塞加灸迎香;咳嗽加灸天突;頭痛加灸太陽、印堂。
方法采用溫和灸施灸,每次灸20~30分鍾,每日1次或2次,5~7日為1個療程。
3.暑濕型感冒發熱重、惡寒輕,一般沒有寒冷感覺。
選穴大椎、風門、足三裏、肺俞、風池。鼻塞加灸迎香;咳嗽加灸天突;頭痛加灸太陽、印堂。
方法溫和灸,每次灸20~30分鍾,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
4.流行性感冒發熱、畏寒、出汗、全身酸痛、咳嗽、鼻塞等。
選穴大椎、肺俞、委中。
方法用隔薑灸,每穴灸2~3壯,每日2次或3次。
【按摩】
印堂、太陽:用拇指按揉法按揉印堂、太陽兩穴,各按壓2分鍾。
印堂、太陽、上星:用抹法從印堂抹到太陽穴,從印堂交替抹到上星,反複抹3分鍾,用抹法分抹前額到鬢發處3分鍾。
肺俞:用拇指按揉法推按肺俞穴1分鍾。
【拔罐】
1.風寒型感冒
選穴取大椎、風門、肺俞、曲池、印堂、太陽、合穀穴以及背部督脈、膀胱經循行部位。
方法用火罐采取閃火法,對穴位施連續閃罐,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或施以單純火罐,留罐10~15分鍾,每日1次。
2.風熱型感冒
選穴取大椎、肺俞、風池、尺澤穴。
方法用刺絡罐法,首先以三棱針在穴位上進行點刺,至出血為度,然後用罐立即吸拔在點刺的部位上,留罐20分鍾,起罐後將吸出的血液用消毒棉球擦淨,每日1次。
【刮痧】
1.風寒感冒
選穴風池、大椎、肺俞、中府、少商、足三裏。
方法用單角刮法刮拭頭部的風池、中府穴;用麵刮法刮拭頸部的大椎,背部的肺俞,大拇指的少商,下肢的足三裏。
2.風熱感冒
選穴風池、尺澤、外關、合穀、大椎。
方法用單角刮法刮風池穴,用麵刮法由上而下刮拭大椎、尺澤、外關、合穀,可起到解表止痛的作用。
3.暑濕感冒
選穴膻中、中脘、足三裏、孔最、支溝、合穀。
方法用單角刮法由上至下刮拭胸部膻中,可起到理氣化痰的作用,緩解胸悶、咳喘、吐逆等;用麵刮法刮拭中脘穴、足三裏可起到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用麵刮法由上至下刮拭孔最、支溝和合穀可起到宣肺解表的作用。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足三裏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健康貼士
感冒患者每晚用熱水泡腳15~20分鍾,以泡後雙腳發紅為度,可減輕感冒症狀。另外,感冒剛發生時,可用電吹風對著太陽穴吹3~5分鍾熱風,每日數次,可減輕感冒症狀。
咳嗽
【病解】
咳嗽是呼吸係統常見的病症,中醫學認為,咳嗽多由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致,也可由於髒腑功能失調累及肺,使肺氣失其肅降而發生。咳嗽分幹、濕兩種。
【艾灸】
1.幹咳有昏昏沉沉、灼熱的感覺,但又咳不出痰。經常見於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長時間持續的幹咳,可能是肺結核。
選穴肺俞、中脘、關元、足三裏。
方法采用溫和灸法,每穴灸20分鍾。或隔薑灸,每穴灸3~5壯。每日2~3次。
2.濕咳咳個不停且喉嚨帶痰。若幹咳的症狀加劇,會演變成濕咳。其常發生於肺部疾病、支氣管擴張症及心髒瓣膜等疾病。
咳嗽嚴重或咳嗽時痰中帶血或呈綠色,最好能盡快接受醫生診治。
此外,也需留意有無胸痛、頭痛、腹痛或發熱等症狀。
選穴膻中、膏肓穴。
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15~20分鍾。艾罐灸20~30分鍾。
【按摩】
天突穴:取坐位,用左手拇指指尖點於天突穴,食指末節置於頸項平衡位置,指力沿胸骨柄的後緣向下點住不動1分鍾,力度不影響呼吸為宜。按摩天突穴可治療咳嗽、失語、支氣管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