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宏觀調控新思維

基層動態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15年我國經濟工作的方向和重點,釋放出諸多政策信號,因而備受關注。在宏觀調控方麵,特別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

什麼樣的財政政策才算“有力度”,而“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又該如何理解和把握?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陳昌盛。

有力度還要創新手段

蘇明認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其必要性。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至今。總結這一階段積極的財政政策,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大幅度減稅、大幅度擴大投資規模以及大幅度擴大赤字和債務規模。

在2015年,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是由中國當前所麵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所決定。分析國際經濟形勢,不難看出所呈現的分化局麵,美國經濟複蘇的進程加快,然而日本和歐洲依然麵臨著衰退風險,新興國家經濟形勢的壓力也較大,所以綜合來看,雖然2015年國際經濟形勢將呈現出基本趨穩的態勢,中國麵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卻依然比較複雜,這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從國內情況看,經濟增長的形勢相對嚴峻,潛在增速放緩,短期內有下行壓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正在進行深度結構調整。

眾所周知,財政政策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客觀分析經濟新常態下的財政形勢,財政收入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低速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總基調,保持經濟穩定,不出現大幅下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就具備了必要性。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做到“有力度”?對此,蘇明首先強調,不能為了表現出有力度,而把財政政策涉及到的各項內容都進行加力,這樣的理解存在誤差。在他看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力度”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第一,為了應對經濟形勢,進行結構調整,改善民生,支持相關產業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力度,資金力度依靠財政收入,當財政收入進入新常態,呈現低速增長時,就需要依靠赤字和政府債務,所以在2015年,赤字和政府債務非常需要也有可能適當擴大規模,但是不會對全局及長遠帶來大的風險。

第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過程中,適度的投資增長仍然必要。雖然上一階段大規模的投資計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不過新一年度在基礎設施等領域依然存在可能的投資空間。可以考慮從財政收入中安排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投資,不過在規模增加的同時要重視資金使用效果,不能使資金一撥了之。

在保障投資力度的前提下,更要創新投資方式和手段。手段之一是針對一些特殊的行業把財政貼息利用好,通過財政適當承擔一部分銀行貸款的利息。手段之二是財政股權投資,這作為一種新手段,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如廣東省、北京市已經先行一步,通過財政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下一步可以考慮在總結研究這些地方經驗的基礎上擴大股權投資的方式。手段之三是調整投資環節。過去,財政的投資更多的是安排在生產環節,在新的年度以及未來,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可以考慮把一些資金安排到消費環節,這種安排對支持產業經濟發展的效果更加直接,畢竟支持消費者,就等於支持了生產者。手段之四是利用好PPP模式。PPP模式是融資模式的創新,也是管理方式的創新,通過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結合,用政府資本引導和撬動大量的社會資本。它的本質是使社會資本參與公共事業的發展和建設。手段之五是利用好政府采購。2014年我國政府采購的規模大約在1萬4千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10%左右,與美國30%的比重相比,可以說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以後的發展趨勢,不僅是規模的提升,政府采購的範圍也要不斷拓寬,涵蓋商品采購、工程采購、服務采購等等方麵。同時,未來政府采購要更多的發揮政策性功能做好三件事情,即發展綠色采購,發展中小企業采購,發展技術創新的采購。通過這五個手段的綜合應用,凸顯財政投資的效果,進而使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等方麵發揮一舉多得的作用。

第三,2015年或許並不適合繼續出台大量新的減稅優惠政策,而且客觀地說,大規模減稅會使國家難以承受,所以重點在於把過去已經出台的稅收優惠政策貫徹執行消化好。

第四,繼續深化稅製改革。首先繼續推行生活服務業、房地產業、建築業和金融業領域的“營改增”,爭取按照國務院部署在2015年使“營改增”全麵完成。其次是資源稅改革,2014年12月1日起已經開始實施全國煤炭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同時清理相關收費基金,原油、天然氣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相應將資源稅適用稅率由5%提高至6%。表麵看這項改革似乎是資源稅費的調整,實際是理順了資源開發的成本和收益關係,對我國資源節約、合理開發以及對環境保護都十分有利。另外期待在新的年度中環境稅能盡快完成立法程序。“出台環境稅也並非沒有難度,最大的難點在於稅率,核心是在企業的承受能力和改變環境的需求之間如何選擇和平衡。至於環境稅該由誰征管的問題,目前的主流觀點是由稅務部門主導,環境部門配合。”蘇明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