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天有12時辰,太陽東升西落,如此周而複始。宇宙萬物無不擁有自身獨特的規律。人更是如此,人體的生物鍾十分準確,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如果每天都按十二時辰的規律生活,則會身康體健、耳聰目明,做事事半功倍。而逆規律而行,則生物鍾紊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或疾病,長年累月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苦果。人以天為單位生活,養生則以十二個時辰為單位進行,點滴好習慣的養成,最後會使人受益匪淺。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說起養生,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抗病防衰與延年益壽。但是,養生究竟是怎麼回事,它包括哪些內容及其具體方法,很多人未必知道得那麼清楚。其實,養生學的起源與發展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了。
早在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繁衍,在與大自然搏鬥的漫長歲月裏,從勞動與生活的實踐中,逐漸摸索認識到人體生命活動的一些規律,學會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識和方法,並相互傳授。發展到後來,人們把這種自覺的保健延年活動叫做“養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將這種保健延年活動加以理論上的歸納。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麵的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麵的衍生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因此,所謂養生,實際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從已經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證中可以發現,中國養生文化的萌芽大概能追溯到殷商時代。殷商時的人們在生病、分娩時都祈禱祖宗神靈佑助,對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禍福與健康狀況也不時卜問,進而舉行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以驅災祈福。此外,甲骨文中還出現了有關個人衛生(如沐、浴)和集體衛生(如大掃除稱“寇帚”)之類的記載。
到了西周,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周代還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階層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多方麵的飲食調理工作。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並有了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職。如“庶氏掌除毒蠱”;“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壺涿氏掌除水蟲”,使水清潔的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養生學說發展的黃金階段。當時的史書對養生的記載已經十分具體,例如《左傳》就記載了秦國醫和為晉侯治病的事,指出晉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蠱”的結果,已經注意到了房事起居與健康的關係。在先秦諸子學說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儒、法、道、墨四家,而在養生問題上貢獻最大的又屬其中的儒、道兩家。
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一般來說,人從出生到死亡,要經過長、壯、老、衰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測,為使人類都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就需要講究“養生”。“養生”要求人的身體能始終處在一個完整的動態平衡之中(即身體健康無病),並具備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要注意生活與工作環境的調適、飲食與營養的調和、勞動與休息的適度、情誌與道德修養的和諧,以及運動與健身、預防與治療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