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通緝令被用濫了?
封麵報道
作者:江意
帕特麗夏·波萊奧在立誌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之時大概永遠也想不到這會使她有一天登上國際刑警的紅色通緝令,“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被否定,無法專心工作,不能出遠門,時刻的焦慮和警惕會摧毀一個人。”回憶那段灰暗痛苦的日子,帕特麗夏的臉上似乎還心有餘悸。18個月後,委內瑞拉政府撤銷了對她的通緝,國際刑警組織調查後承認此次通緝是出於政治目的。
雖然國際刑警組織明確規定要“保持中立”,不得“介入任何政治、軍事、宗教或種族案件、非跨國案件”,然而自1923年正式建立以來,像帕特麗夏·波萊奧這樣被某屆政府出於某些不可宣諸於口的政治等目的而要求國際刑警協助全球通緝的案例,實在為數不少。
源於風流韻事的建立動機
實際上有趣的是,如果追溯國際刑警組織的曆史就會發現,這個組織的建立本來就是出於為自家追回珠寶的私人目的。
1913年,摩洛哥阿爾貝一世親王在賭城蒙特卡洛,遇到了一位風姿綽約的絕色美女,並對她一見鍾情。隨後這位德國美女就成為了親王城堡裏的貴客,並獲得特權,能夠自由出入城堡。不久後的一個夜晚,在花園與美女溫存調情後回到房間的親王發現,他的許多珍貴珠寶財物都不見了,而美女和她的同夥卻早已逃之夭夭。
阿爾貝親王發現自己被騙,非常憤怒,下令全公國緊急搜查。不久傳來消息,這個盜竊團夥逃到了意大利。阿爾貝特卻束手無策,因為摩納哥本來警察就不多,而摩納哥的警察顯然也不能到意大利去抓人。
又過了一段時間,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地警方傳來好消息,偷竊珠寶的嫌疑犯在那裏被抓獲。奧地利警方決定歸還珠寶,遣送大盜們到摩納哥。但他們卻發現沒有人知道如何來做,也無相關條例可以參考。這件事使阿爾貝特產生了建立國際間警察合作組織的念頭。
1914年4月,阿爾貝親王聯合奧地利警察總監約翰·斯庫博,由摩納哥出資,邀請了188名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警官們聚集摩納哥一起討論這起案例,共商解決之法。並達成共識組建一個國際化的刑警組織,使各成員國警方能夠獲得最大的國際協助。
但因為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得國際刑警組織到1923年才正式建立,當時就已經創立了該組織最重要的原則:各國間警察的合作僅限於刑事犯罪,盡量不涉及因政治、種族、宗教等原因而引起的犯罪案件。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部遷往柏林,被德國納粹把持的國際刑警組織顯然已經名存實亡,他們的所作所為更是對這一最基本原則最強烈的諷刺。1940年8月,德國納粹萊茵哈德·海德裏希被任命為國際刑警組織主席。1942年,他以該組織名義主持了萬湖會議,會議討論了所有德國杯占領土地的猶太人的驅逐和滅絕猶太人計劃,因此成為了大屠殺的主謀。
鏟除反對者
而近年來,隨著國際刑警組織的成員國不斷增加,協助各國間偵查罪犯工作日重,它的一些審核和公布方式也開始為人詬病。2009年,英國金融家比爾·布勞德指責俄羅斯一些官員利用國際刑警組織對他展開報複。此前,比爾·布勞德一直致力於懲罰那些遭遇美國簽證禁令和資產凍結的俄羅斯官員,當他和他的代理稅務律師謝爾蓋·馬格尼茨基合作揭露了一起涉及2.3億美元的俄羅斯官僚詐騙案後不久,謝爾蓋·馬格尼茨基在俄羅斯被捕,隨後在監獄遭毒打和虐待而死。俄當局以欺詐指控比爾·布勞德,並通過利用國際刑警組織對他進行全球通緝,進行引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