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

封麵故事

作者:王愷

蘇州春令美食中的各種食材:菜花甲魚、塘鱧魚、螺螄、 香椿頭、韭菜、春筍

當今中國,吃的重要性正被空前放大。每一個中國普通人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更看重餐桌上的一日三餐:不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還開始追究食物與自身健康的關係,追究如何順應自己的身體狀態。這種需求,自然而然引申出一個古老的話題:四季更替,適食而食,不時不食。

“不時不食”,不僅是買菜的事情,而且要懂得食性,食材和烹飪之間的複雜關係。這方麵,多年浸淫在廚房裏的老廚師們,還有家庭主婦們應該比營養師更有發言權。我們這次的主題探索,因此就圍繞著他們展開,去看他們為春天的到來,做了什麼準備,買了什麼樣的食材,進行了何種烹飪。

首先確定城市,我們投機取巧地選擇了若幹以“州”為名的城市:蘇州、杭州、廣州、瀘州和惠州,還有黃山的徽州。最後還帶了昆明。老城市不僅有老房子,更有頑固保留下來的無形的飲食傳統。果然,在這些城市,我們發現了野菜和鮮花的芳香,也看到了春天水產的豐盛,還尋找到了各種藥材入饌的趣味。其實,春宴,無論是在物產豐饒的地區,還是物產相對匱乏的產地,都非常美麗。

而且,我們還有了新的發現——在我們以為四季溫暖,差別不大的廣東、雲南,照樣有他們的飲食秩序,甚至比北方地區還要嚴格、苛刻。

中國的“不時不食”,有自己的趣味,有自己的哲學體係。

上世紀,麵對日益發達的以美國快餐業為主要代表的飲食潮流,意大利的一批飲食愛好者發明了“慢食運動”,所謂的“慢食運動”,並不僅是放慢烹飪的節奏,而是去尋找當地的食物原料,按照傳統方式,恢複這些原料的生產現狀,再按照最傳統的菜譜,把這些原料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

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正參與到這個運動之中。從某種角度,中國的重新回歸“不時不食”,與“慢食運動”中的某些宗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的春宴,其實更多希望通過對應季食材與飲食關係的探討,引發重新認識時間和萬物生長的秩序,重新認識食物鏈與我們生命鏈之間關係。那些破壞了的生態需要重建,我們的意識也需要覺醒,這是我們組織這一期專題的初衷。

惠州有很多專為春天準備的點心,比如包裹著蘿卜絲的艾角、“阿嬤叫”、發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