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健康,以前的觀點是“身體強壯,全身沒什麼病痛,能吃能睡”,就是健康。如今,現代人對於健康的概念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健康是人生快樂、幸福、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身體健康並不是健康的全部,健康的另一半是心理健康。
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心理健康的意義遠遠超過軀體健康。隨著科學技術、經濟水平、醫療條件的發展和改善,軀體疾病在逐漸減少,而現代社會人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可見,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經遠遠落後於生理健康。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身體與精神是分離的,互不幹涉;事實上,它們一直緊密相連,並相互影響。一個健康的人,其生理與心理都處於良好的狀態。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都是生理與心理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之間有著一定的聯係和影響,但彼此又有區別。前者發生和存在於生理器官,需要物質醫療;後者主要取決於精神因素,被主觀意誌所左右,需要依靠思想調節。
由於社會競爭不斷加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大多數人正承受著各個方麵的壓力,產生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情緒障礙等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患心理疾病,也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一位心理學家從大量的青年人中挑選出一批日常看來“最正常”的人,這些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品行端正,事業有成,家庭幸福。通過心理測驗卻發現半數以上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症狀,有些還比較嚴重。
由此可見,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精神病現象,隻是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障礙的標簽。
人的心態與情緒,決定著人們的行為。一個人被不良的消極情緒所困擾,長期不能調適與化解,會引起氣機紊亂,經絡阻滯,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從內部瓦解人體健康。但另一方麵,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情緒的好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心胸開闊,克服情感個性中的弱點,提高心理素質和修養,學會對情緒活動的自控能力,使自己的情緒堅強飽滿,這無疑是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保證。隻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健康。解放身體,正是要從解放我們的內心開始。
需要的滿足和滿足需要的行為方式,直接關係到人的身心健康。人們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挫折,倘若自己心理承受力差,就很可能產生不良心態,如苦悶、煩惱、焦慮、緊張、憂傷等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心理障礙,有的甚至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當你情緒低落時,當你感到痛苦時,當你灰心喪氣時,當你熱情衰退之時,你想尋找智慧,你想找到忠告,你需要指導,那麼你就必須付諸行動,向你信任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找到一切可能的幫助。
讓別人知道你的處境,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們在許多方麵都能幫助你。
當你感覺煩惱苦悶不知所措時,就要找一位知心好友或心理專家,或有經驗的長輩,向他們訴說你內心的恐懼、問題以及煩惱。經過傾吐、發泄,或聽聽別人的意見,理清煩惱的症結所在,找出解決方法,你便會豁然開朗,這就是對自己的個性釋放,別讓自己生活的太壓抑、太累了,隻有輕鬆愉悅的日子才能使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