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當怎樣注意心理衛生,增進心理健康呢?
(1)正確理解身心關係,注重心理健康
人首先是一個生物有機體,和動物有機體一樣,受自然的生物學規律的製約。但是人又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機體,而是一個有語言、思想、情感,從事創造性勞動的社會成員。在人身上既進行著生理、生化過程的物質活動,又有在物質基礎上產生的非物質的精神活動。而這兩種活動都是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二者互相製約、互相影響,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一切活動,一般說來,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製約。
影響人體健康和疾病過程的不僅僅有軀體的因素,而且也有精神的、社會的因素。同時,軀體和精神,或者說生理和心理是互相影響的。身心是統一的整體,二者是互相聯係、交互影響的。一位現代頗有名望的醫學專家說:從現代心身醫學的觀點看,沒有一種病是純粹身體方麵的,也沒有一種病是純粹心理方麵的,當一個人生病時,就是他整個的入病了。應當說,這位醫學專家的話是很有見地的。我們教師,應該十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實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既要注意增加營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健康;同時又要注意發展自己聰慧的智力,培養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個性,不斷增強心理健康,那種不講心理衛生,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做法,是應該趕快換棄了。
(2)合理作息,科學用腦
人們曆來重視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節律的調配。沒有一定的生活規律,破壞了正常的生活節律,就必然要生病。其實,生物體內有一種近似時鍾的機構——“生物鍾”,人體內也有一個十分精確的生物鍾。它的功能就是控製人體的生理活動。教師如果不能妥善地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節律,破壞了生物鍾,輕則產生疲勞,工作效率下降,重則得患心身疾病。
按照生物鍾或生活節律來工作、學習和生活,總的說來就是要求教師對於教學組織、生活安排、工作方法與工作環境等予以高度的重視,合理調配,妥善處置,同時工作、生活中心情要舒暢、寧靜,不急不躁,按照預定的計劃,循序漸進。這樣,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避免過度疲勞和慢性疲勞,從而防止神經係統可能發生的某些機能障礙。
有人說教師是用腦和神經工作的。這話鮮明地指出了教師腦力勞動的特點。教師究竟怎樣合理作息,注意用腦衛生呢?這是大家時常關心的問題。
切忌用腦適度,避免疲勞。有的教師,尤其是剛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時,往往不分白天黑夜,飯前飯後地伏案備課,批改作業,常常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刻苦精神確實令人欽佩,然而這種方法卻實在不可取。因為這是一種不科學、不經濟的工作、學習方法。大家知道,大腦是人體內最精細微妙的組織。人在從事艱苦而繁難的學習活動時,大腦皮層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如果持續時間太長,過度用腦,就會使腦的血容量劇增,腦細胞負擔過重,而且腦的用氧量也大大增加。腦的生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腦是身體代謝最活潑的器官,腦的用氧量約占全身用氧量的四分之一,居全身之首。一個成年人在靜止狀態下,腦內血流量相當於心髒總排血量的五分之一,腦對缺氧的反應比身體其他任何部位都敏感。因此,用腦過度,不僅工作效率下降,還會損傷大腦細胞及其機能,導致頭疼、健忘、失眠等神經衰弱症。
為避免因大腦過度疲勞而降低學習、工作效率,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使大腦得到必要的休息。休息的方式概括地講,主要有動、靜兩種。靜的休息,主要指睡眠、打盹等。睡眠不僅能使大腦放鬆,減少腦細胞由於長期興奮引起的疲勞與負擔,而且能啟發智慧。
溫馨提示
一天中多進行幾次短暫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以使你放鬆大腦,防止壓力情緒的形成。千萬不要放任壓力情緒的發展,不能使這種情緒在一天工作結束時升級成能壓倒你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