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出擊
專欄
作者:荀玉根
政策底以來市場結構已經分化,投資更重短期確定性,積極財政方向和基本麵好的成長股表現更優。
8月6日,兩市成交量降至本輪調整以來新低,475億股,相比5月28日最高峰1300億股萎縮64%。政策底後有市場底,成交量萎縮是重要指標。這是好現象,投資環境已經從戰略防禦走到戰略相持。當前的成交量萎縮的空間已經接近曆史峰值,但時間上可能還不夠,畢竟本輪調整至今不到兩個月。
當前投資者對市場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豬肉價格上漲和美聯儲加息導致的貨幣政策轉向;二是增長乏力、需求不振下的盈利下滑,前者是通脹邏輯,後者是通縮邏輯,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此外,擔心市場估值仍非常貴。對於市場底,我們理解有兩類,第一類是價值底,絕對估值便宜,價值投資者入場,這種底通常是大底,如市場整體PE,1996年1月16倍、2005年6月15倍、2008年10月13倍、2014年7月12倍。目前是23倍,但價值底史上少有,通常是多年熊市熬出來的。第二類是價格底,趨勢投資者認為這個位置有盈利空間,就形成中期底部,如1996年、2006年、2007年每次中期調整後的底部PE均不低。當前場內機構投資者的倉位普遍偏低,估算公募基金股票型八成、混合型七成出頭,私募三成以下,這本身說明對負麵因素有一定預期。未來,基本麵不溫不火算符合預期,而若美國9月未加息,那將是好於預期,加上10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將討論“十三五”規劃,屆時可能形成新的市場主線。中期而言,大類資產配置轉向股市的邏輯仍在,如順利渡過兩道坎,市場仍有望形成新的趨勢。
市場大跌後的震蕩階段,投資者決策普遍偏短期化,追求確定性的政策事件催化。與此同時,財政政策積極發力,穩增長由守轉攻,專項金融債用於項目資本金投入等,或有望撬動萬億基建投資,水泥等基建領域受益,加上近期部分地區水泥價格回暖,受此雙重利好驅動,水泥為代表的建材板塊一段時間表現不俗。成長股也因基本麵差異,開始分化。比如一度新能源汽車主題受市場熱捧,背後源於基本麵數據利好刺激。根據工信部8月5日發布的數據,2015年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04萬輛,同比增長250%;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9.89萬輛,同比增長3倍。
市場中期調整指數跌幅通常在20%-30%之間,本次股災上證綜指跌35%、創業板指跌43%,跌幅明顯過大。本輪牛市的兩大根基,轉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基本麵改善趨勢未變、居民資產配置向股權類資產遷徙趨勢未變,暴跌後市場需要時間震蕩蓄勢,但不至於走熊。
目前是戰略相持期,指數處於震蕩的低位,走到戰略反攻還需渡過一些考驗,當前策略為集中優勢兵力、定向出擊。
出擊方向是城市管廊建設、通州。政策性銀行首批3000億元專項金融債即將麵世,備選項目須在保障房、城市管廊、水利等基建民生領域。此前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部署地下綜合管廊,作為穩增長抓手投資正當時。目前全國共有69個城市在建的地下綜合管廊,約1000公裏,總投資約880億元,遠期規劃上,按省均500億投資估算,未來5年規模將在1.5萬億。投資驅動看,兩條主線將最為受益:一是基建投資,包括建築建材、機械設備等領域;二是排水、給水、電力、通訊、供暖、油氣等管網鋪設。另外,7月28日我們組織通州調研,結果顯示北京周邊仍具備大量可開發土地區域僅剩通州,考慮人口疏導和產業發展需要,未來通州將更受重視。新城中心區已經處於實質性建設階段,配套設施全麵開花。
而轉型方向的新興行業是牛股的主戰場,從產業角度出發,自上而下“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引領的技術滲透、製造升級,自下而上收入水平上升和90後消費群體崛起推動的娛樂健康消費,是轉型的方向和動力,這個主線不會變。短期選股更重業績,另外,股災後追求確定性使得白馬成長優勢體現。
作者為海通證券
首席策略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