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金風科技與華銳風電兩條技術軌跡看慣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3.1 金風科技:以技術創新支持國際化發展

金風科技是自成立以來,確立了“引進—聯合開發—自主創新”的產品研發策略,先期通過專業化協作和技術引進,快速進入市場;之後大幅增強科技投入,進入聯合設計階段;再以市場拉動研發,過渡到自主開發。在這一發展策略指導下,金風科技不斷推出發電效率更高、性能更加穩定、對氣候適應性更強、更具成本效益的風電機組,目前已形成了適應低溫、高海拔、低風速等各類環境的係列化風機產品(薑帆,2010)。

1998年起步階段,金風的主要產品是600kW、750kW風機,是在引進德國技術的基礎上,經過技術轉化和二次開發、集成創新實現產業化。2004年,金風科技與全球最早研究開發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的企業之一德國Vensys公司開始聯合設計直驅永磁型風機,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後的金風科技收購了德國Vensys公司70%股份,由此完全掌握了直驅永磁技術,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結束了企業發展依賴引進技術的曆史,並為中國風電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此後,金風實現了1.5MW風機的商業化生產,該機型目前已成我國風電場建設的主流機型;2010年1月,金風科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2.5MW和3.0MW風電機組,已成功安裝在達阪場風電試驗場,開始並網發電,並且運行平穩,將成為全球風電市場新的有生力量(薑帆,2010;陳磊,2011;張海峰等,2010)。

金風科技開發出的直驅永磁機組與市場上的雙饋機組相比具有“發電效率高、運行成本低、結構簡單、可靠性能好以及並網性能優”等綜合優勢,代表著全球風力發電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紫涵,2010)。近年來,風電巨頭西門子、GE等也紛紛涉足永磁直驅領域。而金風引領了這一技術的發展趨勢,成為全球最大的直驅永磁機組製造商。

金風科技1.5MW直驅永磁機組於2010年8月通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低電壓穿越測試;隨後通過了德國勞氏船級社(GL)的零電壓穿越現場試驗。其試驗已高出我國的《風電場接入電力係統技術規定》國家標準中的相關要求。這一成果充分體現了金風科技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適應電網建設新要求,為中國風電行業發展提供並網友好型產品的理念(李潔,2011)。

上述成果背後是一支龐大的穩步推進“技術路線”的研發團隊。金風科技在國內野蠻生長的風電行業內,一直視自主創新為企業靈魂。2005年,企業創產值5億元,卻拿出3000萬元投入研發。直至今日,金風科技將年產值的5%用於研發已成公司慣例(張海峰等,2010)。

金風科技2012年度入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該評選中企業市場份額並不是入選標準,而是著重考察企業的創新能力,以及他們的創新力給行業帶來的主導性影響,即是否引領了行業潮流。金風科技終以其核心技術站在了世界風電製造業的高端。也讓金風科技擁有了進軍國際市場的底氣。目前,金風科技全球銷售網絡已覆蓋美洲、歐洲、澳洲和亞非。

在國內其他風機廠商深陷價格戰的泥潭的時候,金風科技放眼長遠,率先提出風電全壽命開發,采取合理的市場定價策略的同時,始終把風電機組質量和穩定性放在首位。金風科技率先布局風電場和風機維護業務,從而避免了風機利潤下滑帶來的負麵影響,盡管在一度失去了國內裝機量第一的市場地位,但是在風電製造業2011年整體遭遇寒冬的時候,金風科技卻保持自2004年以來從未虧損的優秀業績。在2013年,隨著風電並網消納情況的改善、行業產能淘汰收尾,整個風電行業逐步複蘇,風機招標量及招標價都有所回升,也使得金風科技重新成為國內風機龍頭,市占率超過20%,是第二名的2倍多。

3.2 華銳風電:迎合國內市場、“大幹快上”

華銳風電成立於2006年,是國內與金風科技齊名的風機製造廠商,是中國風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是一家自主開發、設計、製造和銷售適應全球不同風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大型陸地、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專業化高新技術企業,並在中國率先自主開發出全球領先的5MW、6MW係列風電機組。

華銳風電成立於2006年,2008年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企業,行業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七(張瑩,2010)。2010~2012年間,媒體在報道華電風電的時候,紛紛使用“神話”(李鋒,2010)、“第一”(肖吉德,2011)、“龍頭”(石珊珊,2010)等等詞語來描述這位新生的市場寵兒。驕人的市場業績,部分得益於迎合近幾年國內風電大發展的背景,華銳風電一直奉行“大幹快上”的擴張發展策略,擴大自身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如為了快速搶占市場,華銳風電薄利多銷的經營手法有些過於激進。國家曆次開設的特權招標項目中,低價是華銳風電除卻政府部門偏愛影響下的另一重要中標因素。像甘肅酒泉2008年6月,380萬千瓦風機項目開標時,華銳風電的報價相比於金風科技6300元/千瓦的報價而言,整整低了將近500元/千瓦,以此為優勢拿下了180萬千瓦的項目訂單,金風科技僅得到了81萬千瓦的項目訂單(袁學倫,2013)。

這種企業的行事方式,也影響到企業的技術創新路線。從公開的報道中看,華銳風電似乎也特別注重技術創新,但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行事方式非常類似國內某種思潮,似乎處處為了爭第一,如進入市場後就第一家引進MW級風電技術,隨後在短短幾年中就出現了全球領先的1.5、3.0、5.0、6.0MW係列風電機組(石珊珊,2010;青雲,2011);如“中國首家引進國際先進的MW級風電機組技術;中國首家打造完成完善的MW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國產化MW級風電機組規模化生產在全國創造性地開發了可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MW全係列機型,包括中國第一個高風速、第一個低風速、第一個高溫型以及第一個低溫型的MW級機組;國內第一家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主流、技術先進的3MW係列陸地、海上及潮間帶風電機組的研製工作”(張瑩,201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銳風電偏好追求大容量機組的研發。在大容量風機領域,華銳風電一直引領國內市場的腳步,從3MW、5MW到6MW風電機組的研發出產,他們都是國內第一個“吃螃蟹者”。據悉,華銳風電10MW風機的研發也在研發中(王文等,2013)。

金風科技在運行了三年多的1.5MW直驅永磁風機之後,即2010年,才開展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2.5MW和3.0MW風電機組的試驗。但華銳風電在2011年宣布,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台6MW風電機組於5月18日在其江蘇鹽城綜合產業基地正式出產,機組葉輪直徑長達128米(青雲,2011)。這是當時中國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根據當時第三方權威機構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台6MW及以上級風機進入商用階段,在風電整機製造企業中,丹麥Vestas公司麵向中國推出的風力發電機組最大為3MW,西班牙Gamesa公司於2011年4月正式出產了4.5MW風電機組。在當時華銳風電6MW風力發電機組的出產,被媒體認為是中國風電技術進入國際最先進行列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