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劇們背後的血淚史(3)(1 / 1)

行業觀察

常被關起來創作,被人盯崗沒自由

“封閉式創作”,編劇對這個詞想必都不陌生,製片方為趕進度常使出這招。據小A吐露,“編劇出東西慢,又有很多應酬,怎樣才能讓他靜下心寫?就得把他圈起來。這現象太普遍了。”去年熱播的《冒牌英雄》、《炮神》、《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本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

“圈人”的常規做法不外乎兩種,要麼是在賓館包間房,讓編劇住進去;要麼把編劇派去外地,在哪個省市取材就派去哪兒寫。“片方派人全程盯崗,到點送吃的,吃的喝的不會怠慢。反正你哪兒也不準去,不許應酬不許回家,你就給我寫,寫好了才走,寫不好不讓走。你三天交一集,交不出就天天催你。”

某編劇寫網劇時,便是在網站大樓隔壁的賓館住了個把月,為了讓網劇按時上線,編劇得24小時待命,隨傳隨到去開會、改稿。但有時候待遇非常差。小雨有過一次被“關起來”的經曆,“被叫過去沒日沒夜盯著你趕,給的飯是盒飯,米飯水水的,飯菜沒菜油,特別難以下咽。我們隻能想盡一切辦法出去找飯吃。”

編劇維權大多單打獨鬥,有協會仍麵臨實際困難

近年來發生的編劇維權事件屢見不鮮:編劇譚嵐在微博上直播她與國龍公司因劇本《家有雙妻》署名權而引發的糾紛;《楚漢傳奇》編劇汪海林也在網上曬出了被改得麵目全非的劇本;編劇李亞玲終於打贏了《北京愛情故事》的著作權官司……大大小小的編劇們圍觀這些事件,許多人都是心有戚戚焉。

國內外編劇待遇地位大不同

國外編劇的待遇與職權,經常讓內地編劇羨慕嫉妒恨。韓國編劇很有權威,導演不能擅改劇本,演員改台詞更是對編劇的大不敬。很多韓劇是編劇負責製,投資人看編劇拉投資,編劇可以自己選導演和演員。曾經,還有過韓劇編劇夫人叫明星當了一天司機陪玩,並放言:“演員一般不敢得罪編劇。韓劇邊拍邊播,一旦與編劇關係僵了,馬上把劇中人發配去國外或者弄死。”

像金秀賢、崔丸奎等名編劇收入可以高過明星,稿酬之外拿分紅,甚至有人拿到過空白支票,自己去填數字。

邊拍邊播的美劇,編劇地位也一直很高,位於電視劇所有工作人員的最頂端,執掌影視作品的生死大權。美劇團隊作戰的特點鮮明,一般是流水線作業,像《迷失》和《醜女貝蒂》這些熱門劇擁有不少於8個編劇;《老友記》拍攝十年,劇組一般都不少於12個編劇,他們長時間聚在一起為某個細節討論,隨時改進劇情。

還有專門組織保障編劇權益,美國編劇工會每年都組織規模不等的罷工,為編劇們爭取新的權益,如在節目回放時收取版權費用、向編劇支付在家庭錄影帶收益中的附加酬金,為編劇上健康保險等。

國內雖有編劇協會,維權仍處艱難

可在國內呢,因為編劇大多單打獨鬥,各種被欺負、不尊重知識版權的案例層出不窮。張曉芸說,有幾種侵權行為最為常見,比如,作品被剽竊抄襲,尾款不兌現,電視台為增加廣告收入掐掉工作人員字幕、隻留劇名。

這兩年,不少影視公司爭破頭搞上市,各種矛盾也越發多了。編劇劉和平感歎:“很多公司拍攝根本不是奔著繁榮電視劇去的,是奔著數目去的。為了上市,今年必須拍20部,然後就出現種種不規範。鬧出版權的事,他們還覺得,隻要找個好律師,就能把事情擺平。”

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成立後,讓一直孤軍奮戰的編劇們稍感欣慰。不過按規定,得有至少一部獨立編劇的作品上星,才能入會,所以大批編劇依然進不了組織。但業內人士感慨,有了依靠,編劇維權也還是麵臨相當實際的困難,除了微博上訴苦喊冤,得到同行的聲援,很難收回實質的權益。

影視圈流行的說法是,一個好劇本可以成就一名好導演。但在國內,除非已經混出頭的編劇,其他人都是小媳婦。沒有相應的保障,編劇又怎麼肯投入心血,好劇本又怎麼會橫空出世?

還好,情況不至於更糟糕。張曉芸表示,現在業界逐漸出現編劇經紀人,這個全新的工種漂洋過海傳到了中國。編劇經紀人負責幫編劇打理業務、把關合同條款、處理法務糾紛。雖說還不普遍,但她覺得終於見到了曙光,“以前大家連維權的權利都放棄了,最起碼現在有人站出來了。對行業風氣應該會起到些積極的推動作用吧。”誰知道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