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血壓?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單位麵積側壓力。由於血管分為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所以,也就有動脈血壓、毛細血管壓和靜脈壓。通常說的血壓是指動脈血壓。

血管內的血液,猶如自來水管裏的水一樣。水對水管的壓力,猶如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水的壓力取決於水塔裏的水容量多少和水管麵積大小。水塔裏的水越多,水對水管的壓力就越大,反之,水塔裏的水逐漸減少,水對水管的壓力也減小;血壓也是如此。當血管擴張時,血壓下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影響血壓的因素即動脈血壓調節係統,主要通過增減血容量或擴縮血管,或兩者兼而有之,使血壓升高或降低。當心髒收縮時,動脈內的壓力最高,此時壓力稱為收縮壓,也稱高壓;心髒舒張時,動脈彈性回縮產生的壓力稱為舒張壓,又叫低壓。

血壓通常以毫米汞柱表示。近年來在我國實施了法定單位,按照規定血壓的計量單位改為千帕。1毫米汞柱相當於0.133千帕,也就是7.5毫米汞柱相當於1千帕。換算口訣:千帕換算成毫米汞柱,原數乘30除以4;毫米汞柱換算成千帕,原數乘4除以30。

血壓常使用血壓計測定,血壓計以大氣壓為基數。如果測得的血壓讀數為12千帕(90毫米汞柱)即表示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比大氣壓高12千帕(90毫米汞柱)。

在每個心動周期中,動脈內的壓力發生周期性波動,這種周期性的壓力變化引起的動脈血管發生波動,稱為動脈脈搏。

2.血壓是怎樣形成的?

循環血液之所以能從心髒搏出,自大動脈依次流向小動脈、毛細血管,再由小靜脈、大靜脈返流入心髒,是因為血管之間存在著遞減性血壓差。要保持一定的血壓,需要有三條基本因素。

(1)心室收縮射血所產生的動力和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所受到的阻力間的相互作用。

(2)必須有足夠的循環血量。

(3)大血管壁的彈性。

由此可見,血壓的形成是在足夠循環血量的基礎上,心髒收縮射血,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大動脈彈性將能量貯存,由動能轉變成位能,又轉變成動能,從而維持了血液對血管壁的一定側壓力,推動血液流動,保持正常血壓。

當心室收縮時,血流迅速流入大動脈,大動脈內壓力急劇上升,於心室收縮中期達最高值,稱為收縮壓(或高壓);當心髒舒張時,血液暫停流入大動脈,以前進入大動脈的血液借助血管的彈性和張力作用繼續向前流動,此時動脈內壓力下降,於心室舒張末期達最低值,稱為舒張壓(或低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稱為脈搏壓(簡稱脈壓)。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心室收縮力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壓的基本因素,而大動脈管壁的彈性是維持舒張壓的重要因素,另外,足夠的循環血量是形成血壓的前提。

3.怎樣測量血壓?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知識的普及,許多高血壓患者都自備有血壓計。那麼,如何正確使用血壓計和測量血壓呢?

(1)室內要保持安靜,室溫最好保持在20℃左右。

(2)在測量前,受檢者要精神放鬆,最好休息20~30分鍾,排空膀胱,不飲酒、咖啡和濃茶,並要停止吸煙。

(3)病人可采取坐式或臥式,兩腳平放,其肘部及前臂舒適地放在與心髒大約平行的位置上。

(4)打開血壓計盒,放在病人肢體近旁的平穩處,並使水銀柱垂直到零點。

(5)讓病人脫下衣袖露出右上臂,如衣袖單薄寬大,可向上卷到腋窩處。

(6)在纏血壓計氣袖時,先將氣袖內空氣擠出,再纏在右上臂肘關節上2~3公分處,不能太鬆或太緊。在肘窩內側摸到肱動脈跳動後,將聽診器聽頭放在肱動脈上,打氣測壓。

(7)關緊氣球上的氣門,測量者的視線應與水銀柱上的刻度在一個水平上來觀察水銀柱的高度。快速充氣,待觸知橈動脈脈搏消失後,再加壓4千帕(30毫米汞柱)即可停止充氣,微開氣閥門,使水銀緩緩下降,當聽到第一聲脈搏跳動的聲音時為“高壓”,即收縮壓;繼續微微放氣,水銀緩緩下降到水銀柱上的某一刻度,聲音突然變弱或消失時為“低壓”,即舒張壓。

(8)第一次測量完成後應完全放氣,至少等一分鍾後,再重複測量一次,取兩次的平均值為所得到的血壓值。此外,如果要確定是否患高血壓,最好還要在不同的時間裏進行測量,一般認為,至少有3次不同日的測血壓值,才可以定為高血壓。

(9)整理好袖帶、聽診器,把水銀柱恢複至零點關閉,以備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