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潔性行為”引發的情緒不良個案報告(1 / 3)

一、一般資料

求助者,男,漢族,20歲,廣東順德人,未婚,畢業班學生。兄妹三人,他是長子。父母小學文化,一直經商,三代同堂,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學習成績中等,愛好足球和網絡遊戲。性格溫和。

二、主訴和個人陳訴

主訴:近一個月來,擔心感染艾滋病,伴緊張、害怕、心慌、頭痛。

個人陳訴:一個月前,我因性衝動而去發廊找了“小姐”,當時隻進行了口交,沒有戴套。當晚衝涼時,發現生殖器有輕微破皮,沒多留意。第二天上網看見一條新聞是關於北京某大學生去嫖妓而感染上艾滋病,猶如晴天霹靂,頓時嚇了一跳,擔心自己也感染艾滋病,立即去醫院檢測,HIV為陰性,放心了。幾天後手指受了傷,蚊子的血進入傷口,擔心也會感染艾滋病,就上網查詢資料,知道了艾滋病病毒有一個窗口期,一般為三個月,三個月後艾滋病攜帶者血液中才會驗出HIV抗體,變成艾滋病感染者,而艾滋病攜帶者驗血時HIV也呈陰性,三個月後才會呈陽性。當時看到這段消息時,整個人麻木了,開始懷疑檢測的結果可能不準確,因為檢測的時間太早了,不會這麼快就查出病毒的。最近常心慌頭痛,咽喉好像發炎了,感覺與艾滋病人的急性症狀一樣,擔心那次檢查的結果可能不準確,擔心自己患的艾滋病已經病發。要是確診了怎麼辦?真害怕家人知道這件事情,尤其是爸爸,他知道後一定會揍死自己的。這些天上課也無精打采,做事情興趣不大,足球也不想踢,遊戲也不想打;沒有什麼食欲,每天就喝點牛奶、吃點餅幹。去校醫那裏看了,說沒有病,好好休息就行了。也去醫院看了,還是診斷為沒有病。可還是痛苦、緊張、害怕、後悔、自責,半夜有時驚醒。

三、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順產出生,一歲後,父親去香港工作,母親賣魚補貼家用。三年後弟妹陸續出生。五年級時,父親返鄉,父母開始經營小飯店,早晚忙碌,無暇照顧三個孩子,家庭日常生活主要由外祖父母操勞。父母感情平淡,父親是一家之主,有點家長製作風,母親處於服從地位。身為長子,父親對他要求嚴格,直到他上高中才放寬點要求。與母親關係較親密,與兄妹關係較好。

求助者一貫遵紀敬師,與同學關係較好。學習較努力,但升學時,中考、高考都沒有考進理想學校。進入大學後曾獲得中等獎學金。

求助者高三期間,萌發性衝動,因學業緊張而一直壓抑著。上大學後,看到周圍同學交友談戀愛,被好奇心激發而采取行動,用上網QQ聊天的方式先後向兩位女同學主動表白交友欲望,均被拒絕。2007年3、4月,和舍友一起參與網絡賭球,欠了近2000元外債,不得不從生活費中擠摳,又欺騙父母學校要交培訓費,好歹把欠款還清。但事後內心不安、羞愧,在學校做過一次心理谘詢,情緒恢複正常。7月,舍友送其一隻安全套,開始自慰,逐漸產生出找“小姐”服務的念頭,並於8月初實施。

四、觀察和收集到的資料

獨自前來,胡須修理不太光潔,頭發略長。說話有條理,麵談時,能正麵交流,會主動觀察谘詢師。

(1)精神狀態:神情疲憊,感知覺無異常,思維清晰,情緒低落,動作協調。

(2)身體狀態:心慌頭痛、咽喉發痛,有時驚醒。食欲不良,不想運動,去醫院檢查,未見異常。眼睛有血絲,為睡眠質量下降引起。

(3)社會功能狀況:能堅持上課,但做事情興趣不大,以前喜歡的足球運動和網絡遊戲都不想玩了。

(4)無重大疾病和精神病史(或家族病史)。

(5)心理測試:SAS量表測試,得分61(標準分),為中度偏低焦慮情緒;SDS量表測試,得分63(標準分),為中度偏低抑鬱情緒。

(6)2007年5月,求助者因賭球輸錢引發情緒不良做過一次心理谘詢,運用的是合理情緒療法。

五、評估和診斷

1.評估:從會談中獲得如下資料

(1)求助者提出的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因一個月前有過未采取保護措施的“不潔性行為”,雖經過1次檢測HIV為陰性,但還是擔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且病發,更害怕無法麵對家人,尤其是父親,擔心父親一定會揍死自己,為此痛苦、緊張、害怕、後悔、自責,半夜有時驚醒。上課無精打采,做事情興趣不大。食欲不良。屬於谘詢範圍。

(2)自我體驗和行為表現:

①“不潔性行為”發生後,“發現生殖器有破皮,沒多留意”。第二天上網看見大學生嫖妓而感染艾滋病新聞後,“擔心感染了艾滋病,立即去醫院檢測,HIV為陰性,放心了”。“幾天後手指受了傷,蚊子的血進入傷口,也擔心會感染艾滋病”。

②上網查詢蚊子的血是否會傳染艾滋病,才發現艾滋病病毒有窗口期,擔心“我可能在窗口期”,“據說艾滋病病毒要過三個月才能完全檢測出來”,“那次檢查結果可能不準確”。

③在“因為檢測時間太早了,不會這麼快就查出病毒的”思想的控製下,“最近常心慌頭痛,咽喉好像發炎了,感覺與艾滋病人的急性症狀一樣,擔心那次檢查的結果可能不準確,擔心自己患的艾滋病已經病發”。

④由於錯誤的認知,導致精神痛苦,這種痛苦自己無法擺脫,引起不良情緒,泛化到了生活其他方麵,出現了身體的症狀,如“沒有什麼食欲,每天就喝點牛奶、吃點餅幹”,“半夜有時驚醒”。

⑤社會功能也受到了影響,“這些天上課也無精打采,做事情都興趣不大,足球也不想踢了,遊戲也不想打了”。

⑥由於想到艾滋病的嚴重後果,產生“害怕家人知道這件事情,尤其是爸爸,他知道後一定很生氣,一定會揍死自己的”的想法,很後悔,很自責,更加劇了疾病恐懼心理。

⑦能主動求助,沒有異常行為。

2.初步診斷

嚴重心理問題,疾病恐懼引起的情緒不良問題。

3.診斷依據

(1)主要症狀是心慌、頭痛、痛苦、緊張、害怕、後悔、自責,半夜有時驚醒,食欲不良,興趣減退。

(2)從嚴重程度看,社會功能受到較大影響,反應較為強烈。

(3)有較為強烈的現實刺激,有道德衝突,有求治願望。

(4)不良情緒的困擾不能自行解決。

4.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鑒別:根據病與非病診斷三原則,求助者主客觀世界相統一,知情意協調一致,個性相對穩定,有自知力,主動求醫,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狀,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神經症鑒別:初始反應較為強烈,心理痛苦無法自行擺脫,較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功能,有泛化、回避現象;從精神痛苦的程度、社會功能和病程三方麵評定,總分不到6分,且有較為強烈的現實刺激和道德衝突,病程不足三個月,可以排除神經症。

(3)與疑病症鑒別:疑病症是指對身體的過分注意和感覺過敏,擔心或相信自己得了嚴重軀體疾病的持久性觀念為主,各種體檢的陰性結果和醫生的解釋,都不能消除其對疾病的疑慮。求助者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隻去醫院檢查過一次,HIV為陰性。交談中注重的不是“診斷”,而是想到由於找“小姐”感染艾滋病的嚴重後果,後悔自責,深感“無法麵對家人尤其是爸爸”,擔心爸爸“知道後一定會揍死自己”。無反複求醫行為,病程不足三個月,可以排除疑病症。

(4)與強迫症鑒別:強迫症分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兩類。強迫思維包括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疑慮、強迫性對立觀念等。求助者有強迫性意念,但是無反強迫思維,也沒有強迫和反強迫行為衝突,且內心有強烈的道德衝突,病程不足三個月,可以排除強迫症。

六、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男生,20歲,生殖器官破皮和手指創傷加重了心理問題。

(2)社會原因:父子關係有些冷淡;兩次沒考上理想學校;兩次“求愛”被拒,受挫。第一次性經曆是和“小姐”發生,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違背,內心後悔和自責;且艾滋病是一種極易致人死亡的疾病,如果萬一真的得了艾滋病,不僅會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也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由於是找“小姐”而導致可能感染艾滋病,不願將自己的事情告訴別人而壓抑在心裏,得不到應有的社會支持。因賭球輸錢,有過心理谘詢經曆,便來求助。

(3)心理原因:不潔性行為發生後,激活了求助者深層心理中的不合理信念,外加對艾滋病知識的一知半解,產生了錯誤認知,聯係自身出現的皮膚破皮和創傷,導致思想困惑,觀念扭曲。擔心自己已經感染艾滋病,實際上是他的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自卑,渴望別人關注、關愛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身為長子,被要求為弟妹樹立榜樣,也加劇了他對錯誤行為的自我懲罰力度。

七、谘詢目標和谘詢方案

谘詢方向:由於缺乏艾滋病的常識而產生認知偏差,以及對父子關係的認識不足,加劇了心裏的痛苦、緊張、害怕。所以探討的重點是:認識疾病恐懼產生的原因;正確理解艾滋病感染的渠道和窗口期的概念,以及艾滋病發病症狀特征;分析求助者家庭關係中的期待,提高對父子關係的認識,學習主動和父親積極溝通,改善父子關係,從而進一步改變其對自我的不合理認知。

(一)與求助者就谘詢目的、主要心理問題、改變方向、治療方法達成共識

從改變求助者的認知這一目標出發,糾正求助者的錯誤認知,達到認知、情感、行為三者協調,從而改進其心理狀態。

1.谘詢目標

近期目標:

(1)提高認知能力,理智分析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①促使其樹立對艾滋病的正確認知,消除已感染艾滋病且病發的錯誤觀念。

②改變其對父親的誤解,促進其主動與父親進行交流溝通,改善父子關係,從而改變其對自我的不合理認知。

(2)改善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

長遠目標:

正確對待挫折,建立良好的認知能力,正確認識、合理處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谘詢方法及原理

谘詢方法:主要運用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1)在心理診斷階段,根據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找到求助者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誘發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讓求助者相信自己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事件的看法和信念。

(2)在領悟階段,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讓求助者領悟到:①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②對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負有責任;③隻有改變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

(3)在修通階段,通過與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采用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做家庭作業等,讓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4)在再教育階段,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體驗到從前自我的不足,增加自發性與活力,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谘詢原理:人的情緒和行為的變化與他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態度和看法有關,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其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的變化也不同。因此,通過改變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態度和看法,就可以改變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以此學會正確麵對生活中的其他問題,從而促進身心全麵、健康地發展。

(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書麵打印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交給求助者一份,並告知求助者如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此處省略)

(三)谘詢時間和收費

谘詢時間與次數:共谘詢8次,每次50分鍾(因考慮到國慶放假等因素,前兩次相隔4天,第三、四次相隔3天,第四、五次相隔9天,其餘為每周1次)。

谘詢收費:本校學生谘詢,免費。

(四)谘詢要求

告知谘詢的基本原則,特別強調谘詢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雙方的共同努力,要求確保完成布置的家庭作業。

八、谘詢過程

(一)谘詢階段的劃分

1.診斷評估與谘詢關係建立階段

2.領悟階段和修通階段

3.結束與鞏固階段

(二)具體谘詢過程

1.第一次谘詢(2007年9月×日)

(1)任務:克服阻抗,建立關係,收集資料,介紹療法。

(2)方法:傾聽、提問、內容反應、通情達理等技術。

(3)過程:填寫谘詢登記表,詢問基本情況,介紹谘詢的有關事項和規則。遵守平等和價值中立原則,通過尊重、真誠的交流,運用鼓勵和重複及自我開放技術獲得求助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谘詢關係。通過攝入性會談,收集相關資料,澄清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診斷,確立谘詢目標、製定實施方案,較全麵、真實地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

運用傾聽、開放式提問技術和情感表達技術,對求助者的痛苦、緊張、害怕情緒表示理解和同情。谘詢師的通情達理使求助者感到溫暖,其不良情緒得到一定的宣泄。運用解釋技術幫助求助者理解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和臨床表現,確認求助者的心理衝突是由於自己對問題的認識不正確而造成的。向求助者介紹合理情緒療法和係統脫敏法,求助者表示願意接受合理情緒療法並配合心理谘詢。

(4)作業:

①贈送學校印發的關於艾滋病的宣傳手冊,推薦相關網站,要求通過閱讀手冊和專業網站頁麵,加強對艾滋病的認識和理解,掌握艾滋病的基本常識。

②讓求助者自己羅列出對此事的具體想法,回憶並記錄自己產生緊張害怕情緒的原因,分別想一下誘發事件(A)、不適的具體表現(C)和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並解釋自己為何會有如此觀點。要求寫出:所有人和“小姐”發生一次性關係就一定會得艾滋病嗎?這名“小姐”一定有艾滋病嗎?性器官破皮就一定會感染艾滋病嗎?蚊子叮咬過很多人,這些人都會得艾滋病嗎?艾滋病傳染的途徑是什麼?

這次谘詢結束,與求助者商量,確定谘詢的具體安排。針對求助者的症狀,在求助者的配合下對其進行心理測試。測試結果如下:SAS量表測試,得分61(標準分),為中度偏低焦慮情緒;SDS量表測試,得分63(標準分),為中度偏低抑鬱情緒。

2.第二次谘詢(2007年9月×日)

(1)任務:確定主要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尋找和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讓求助者領悟到他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了其目前的疾病恐懼問題。學習呼吸放鬆方法,學會調控自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