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黔北秘境海龍囤(2)(1 / 1)

策劃

文/陌秋

超度亡靈的海潮寺

被埋沒的英雄紀念碑

很久以前,這裏是一座險峻的山;後來,山上多了一座雄偉的城;如今,這裏是一片蒼涼的廢墟。這就是海龍囤的前世與今生。不過,在如今的新王宮遺址中,其實還佇立著一座頗具傳奇色彩的建築——海潮寺。

根據廟門口的碑文題刻,得知這座寺廟並不是新王宮原來的建築,而是在當年明朝軍隊攻破海龍囤之後,由一位朝廷官員支持修建的。最初這座寺廟隻是一座茅庵,其目的大概是為了超度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亡魂,後來幾經重修,曆經400多年,在20世紀40年代重修之後,正殿至今保存完好,香火未絕,成為黔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的古刹之一。

海潮寺處於新王宮地基的中軸線上,正麵有兩處台階分別為九級和五級,據說暗含“九五至尊”之意;寺廟兩側的原王宮遺址大致對稱,位置十分顯要,在某種意義上,它算是海龍囤時空完整性的重要補充。海潮寺的存在,讓每一個來訪者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有寺廟,那麼附近應該有人居住,至少總該有僧人居住過吧?

答案是肯定的。在海龍囤之巔四處遊走,不難發現那幾座掩映在林木之中的民居。木牆,木窗,木門,頂上蓋著青瓦;小小的院壩鋪著石板或三合土,邊上一圈半米高的竹柵欄東倒西歪,上麵爬滿了牽牛花,綠葉中不時露出一朵朵白色或粉色的小喇叭,迎風搖曳;屋旁不遠處,是一小片野果林,獼猴桃、刺梨等各種果樹彼此交錯,常讓人驚覺一棵樹竟然結兩種果,仔細一看才知道是錯覺;屋後的土坡上,濃密的翠竹綠樹高大挺拔,一些藤蔓植物借著它們的主幹,一直爬到了屋頂上;再遠一點,還有一片玉米地,或者一片水稻田……

如今,海龍囤頂上確實還有兩戶人家居住,不過據說也很快會搬走,但他們的話語間,透露出滿足和不舍。據囤上的村民講,海潮寺早前還立有一塊碑。1976年前後,為了貫徹當時“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口號,當地大力發展養豬業,於是在海潮寺右前側的空地上挖掘深坑建豬圈,這塊碑便被推入坑中作了底子。後來,考古隊來了,聽說了這件事後,開始在周圍掘糞池找這塊碑。功夫不負有心人,隊員們終於找到了這塊碑,隻是它已經斷做了四截。

經過拚對,這塊碑終於恢複了原貌,它的一麵為當時出仕播州的林桐憑吊海龍囤時的題詩後的記載,內容涉及他的朋友、攻打海龍囤率先登頂、戰功赫赫卻沒有被史書記載的王鳴鶴;另一麵是1645年重修海潮寺時所刻的碑文。根據碑文,王鳴鶴在攻打海龍囤時“乘人之不及,夜登,出人之不意”,從而第一個攻上了海龍囤,然後大聲疾呼,帶著士兵們殺向王宮……

重新發現的石碑,讓我們在400多年後有機會走近曆史上未曾被人記住的王鳴鶴,一段被掩埋於曆史塵埃中的真相就此複活,隻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的事跡,竟然從豬圈中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