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文/李飛
“半朝天子”的食譜
解密400年前的土司餐桌
山中無日月,當我沉浸於探索和發現海龍囤的秘密時,半年很快就過去了,季節也從春到夏再到秋。山上的人家在初春種下的稻穀,已經低下沉甸甸的金穗,被野豬糟蹋了一些的玉米,也一袋袋由地裏運回家中儲存,黃色的煙草和紅色的辣椒,把農家的屋簷裝點得繽紛而溫暖。
我們這群考古工作者,在上下班的途中,也可以隨手摘些林子裏的梨、核桃、獼猴桃、刺梨、八月瓜等野果解饞,平日裏餐桌上的菜肴,也從野生的春筍、柴胡、蕨菜,變成了八月筍和各種山菌,偶爾空閑下來,我們還會下河去捉蟹摸魚,或從附近獵人的手中購些野味來改善生活……事實上,這些淳樸的美味,就是我們除了發現秘密之外的第二大驚喜。
我不由得開始羨慕海龍囤的主人,春夏秋冬,都有如此豐富的美味輪番出現在餐桌上。繼而,我對土司的生活也產生了濃厚興趣,400多年前的生活與今朝有什麼不同?他們的食譜中,包含了哪些美味?
理論上,考古學可對此作出回答,而我們也一直嚐試著這樣去做。在清理新王宮時,我們幸運地發現了3處廚房的遺跡。磚砌的灶台已經殘破不堪,若非四圍散落的灶灰、碳屑、破碎的器皿和琢磨精致的石盆,我們恐怕很難想到這裏便是廚房。我們還在灶台旁發現了鐵鍋碎片,以及數以千計的瓷器碎片,其中包括了精致的青花瓷杯、盤、碗、缽,以及土瓷製作的各種壇壇罐罐。如此灶台、水池、鐵鍋、碗盞、壇罐一應俱全的房間,除了廚房還可能是什麼呢?
僅從餐具看,在當時土司的餐桌上,美酒是不可或缺的,飾有龍紋的高足杯、帶流的執壺,正是為此準備的;泡菜壇子則表明,盛著時間味道的醃製食品,也是土司桌上不可少的佳肴;還有許多較酒杯略大的杯子,可能是茶具……而更多的美味,並未留下可供肉眼觀察的證據,我們隻能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檢測手段,結合各種典籍中的記載去尋找答案。
那麼,出現在土司餐桌上的到底都有哪些美味?據明代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記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土司令人“看養孽牲,布種田禾、麻、麥、黍、豆、紅花之類,並采取魚鮮、打捕野獸以供家用”;清朝時期,鄭珍在道光《遵義府誌》裏記載的遵義物產不但包括稻、麥、禾、豆、麻、蕎以及各種蔬菜,還包括筍、菌、野果和各種野生動物。除了那些明確的外來物種之外,它們多是當地古已有之的物產,相信它們都曾是播州土司餐桌上的美味,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比如海龍囤周圍漫山遍野的獼猴桃,在中秋時節,常有背著背篼的婦人在林間采摘,這些天然野生的果實根本不愁銷路;還有野生的刺梨,采回家蒸熟、曬幹之後拿來泡酒,可以製成有名的“刺梨酒”,飲一口頓覺醇香濃厚,回味悠長;囤上竹筍更是四季不絕,春有楠竹,夏有水竹、斑竹、苦竹,秋有方竹、刺竹,冬有慈竹,無論紅燒、清蒸,還是爆炒、燉湯,那濃鬱的山味都讓人念念不忘……
我想,號稱“半朝天子”的楊氏土司家族,他們的日常菜單應該堪比今日的豪華宴席吧?而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們對這份菜單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