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is an example: if you go to 11)WHSmith looking for a book 10 minutes before the train leaves, spend time browsing books rather than getting seduced by 12)Maltesers, and the other 13)impulse products, which are strategically placed to make you grab them on your way past.
雖然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多錢去消費,但是在時間緊迫的狀態下買東西是與我們都有關係的事情。
無論是在聖誕前夕買聖誕禮物,在大甩賣臨近結束前密切關注時間,或是在火車出發前幾分鍾內買幾樣東西,我們都感到要倉促地做決定。
其原因是:
1. 在壓力下購買:
蒂姆 丹尼森博士(零售心理學家)的觀點:消費者非常可能按照零售商想要的那樣去做。他們就是想讓你們花更多的錢。如果你時間緊迫,你基本上就會在此過程中搜索折扣信息和快捷交易方式。你將很可能去考慮零售商為你擺放好的那些伸手可及的商品。所以當一個購買者在超市裏尋找一罐豆子時,他們很可能會選擇更被認可的品牌,目光所及的那一罐,抑或以促銷價格售賣的那一罐。
因此當一件商品打折時,相對商品的實際價格來說,消費者關注的是折扣,即使售價依然很高。你更多地在想著“這是便宜貨”而不是“這要花100英鎊”。多數購物者在不隻一次的情況下感覺到這種壓力的影響。
2. 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
菲利普 格拉夫(《顧客消費學》作者)的觀點:促銷可以給購買者帶來過度的壓力是因為兩個原因。它們通常持續的時間有限,促銷的商品也往往庫存有限。
比起他們所認為的買到必需物品帶來的滿足感而言,多數購物者為錯過一場打折造成的潛在損失附加了更多的意義。購買者認為如果他們沒有在當下買到那件東西,他們或許就永遠錯失了機會。
大量的選擇可能讓購買者迷惑,因為有太多要考慮的因素。所以一個外部的原因,像是冰箱突然壞掉,會迫使消費者迅速購買,在被很多選項亂花迷人眼之前幫助其快速作出決定。
3. 購買者的悔恨心態:
丹尼森博士:如果一位購物者由於時間緊迫或者其他令人緊張的原因沒能經過理性思考,他們可能會有罪惡感或焦慮感。
男性和女性為他們的購買行為自圓其說的方式亦不同:女性期待折扣,買一樣東西是因認為其稀有而購買,回到家,打開,常常會承認她們買來的東西不如人意。但是對男性來說,無論他們感到後悔與否,他們都不可能明說。
做什麼可以避免在壓力下購物時易中的圈套呢?
“肚子餓時千萬別去超市”這句話適用於任何一種購物。
帶著購物單也許可以幫助你控製額外的花費,並減少可能會產生的後悔。
這裏舉個例子:如果你在火車出發前十分鍾去W.H.史密斯公司找一本書,用瀏覽書籍的方式來消磨時間勝於受到麥提莎巧克力或者其他衝動商品的誘惑,這些商品都是故意放在你經過時易於匆匆拿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