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西醫診治(2 / 2)

一般性的治療包括休息、急性期關節製動、恢複期關節功能鍛煉、物理療法。

臨床上常見的藥物治療包括三大類藥物。

⑴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抗炎、鎮痛、消腫作用明顯,約適用於70%的患者;但影響免疫作用不明顯,起效時間和作用時間均較短,暫時緩解臨床症狀。

⑵改變病情抗風濕藥(DMARD):主要適用於其他藥物無效的進行性重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無即時減痛消腫作用,抗炎作用緩慢,但對病情具有緩解作用,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羥氯喹)等。

⑶激素:僅以抗炎作用為主,適用於急性發作期,全身症狀較重,而其他藥物無效的病例;起效快,療效確切,但不良反應和依賴性強。

西醫治療存在的問題

西醫治療的中遠期療效不甚理想。同時,藥物的不良反應嚴重:如腎毒性、肝毒性、股骨頭缺血壞死等。

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認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裏的曆節病、痹症範疇。《黃帝內經·痹症》中對痹症的描述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是由於患者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同時感受風、寒、濕邪,從而導致正虛邪戀、寒熱交錯。

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幾種類型。

⑴行痹:以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征,其主要病因為風邪。

⑵痛痹:又叫寒痹,以關節疼痛固定不移,同時兼畏寒,其主要病因為寒邪。

⑶著痹:又叫濕痹,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征,其主要病因為濕邪。

⑷熱痹:以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得冷則舒為特點,多因直接感受火熱之邪,或風寒濕邪鬱久化熱而成。

中醫藥的治療方法

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指導思想是以增強患者的自身身體機能為主要目的。以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為特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中,多途徑、多層次的聯合用藥。

根據不用類型的痹症選擇不同的中藥內服。

⑴行痹:以養血祛風為主,可予四物湯(當歸、川芎、地黃、白芍)加祛風之藥(如羌活、獨活等)。

⑵痛痹:以散寒、溫腎為主,可予安腎丸(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川烏、肉桂、白術、山藥、茯苓、蒺藜、粉萆薢、石斛、桃仁)、桂枝附子湯(桂枝、炮附子、生薑、大棗、炙甘草)。

⑶著痹:以健脾、化濕為主,可予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加化濕藥(如川萆薢、漢防己等)。

⑷熱痹: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為主,可予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桂枝,同時可配合應用黃連、黃芩、地骨皮等。

同時,還可以輔助針灸治療:以補肝腎、強筋骨、通氣血、利關節為主,常用穴位有肝俞、脾俞、胃俞、腎俞、隔俞、肩三穴(肩前穴、肩髃穴、肩貞穴)、曲池、外關、陽池、合穀、後溪、血海、陽陵、足三裏、絕骨、昆侖、解溪等。

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優勢

有效性:既有抗炎鎮痛作用,又有免疫抑製及免疫調節作用,無論是改善或減輕臨床症狀、體征方麵(如關節腫脹、疼痛、晨僵、活動障礙),還是改善某些實驗指標(如RF、ESR、CRP),均取得一定的效果。

安全性:大多數中草藥不良反應相對較小,易堅持服用。

雙向調節性:根據患者整體情況進行多途徑、多環節的調節。本病晚期多體現本虛標實,中醫既可扶正固本,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又可解毒祛邪,改善微循環、抗炎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