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肝腎虧虛與慢性勞損是膝骨關節炎發病的主要原因。肝腎氣血虧虛為本,感受風、寒、濕外邪、氣血瘀滯為標。
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法
那麼中醫對於膝骨關節炎又有哪些治療方法呢?祖國醫學在膝骨關節炎的治療理念中,始終遵循祖先“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辨證論治思想,強調傳統中醫在疾病防治過程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在膝骨關節炎的診治過程中將中醫的“辨證論治”和“治未病”與現代醫學“個體化治療”和“預防為主”的思想進行結合和實踐,對膝骨關節炎患者,特別是早中期膝骨關節炎患者的康複具有重要的意義。祖國醫學在治療方法上不僅著眼於鎮痛消腫,而且針對維持膝關節穩定性、恢複膝關節附近相關肌群肌力、保護膝關節功能方麵給予了更多地關注。
在治療方法上,多采用針灸、推拿、中藥薰洗等物理治療的方法,均有確切的臨床療效,且具有廉價、無創等優點。而在眾多物理療法中,針灸作為中醫藥治療傳統優勢手段,可以被視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針灸治療主要針對膝骨關節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兩大主症“疼痛”和“膝關節功能障礙”,通過穴位選取、針灸手法,結合電針、拔罐療法等,能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除濕的目的。
在長期探索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過程中,我們發現以針灸為主,配合多種物理治療,能夠取得良好的療效。針灸治療過程中,主要選取的穴位有內膝眼、外膝眼、鶴頂、陰陵泉、陽陵泉以及阿是穴。外膝眼又稱犢鼻穴,位於足陽明胃經上,內膝眼為經外奇穴,內、外膝眼又合稱膝眼穴。膝骨關節炎患者常在內、外膝眼有壓痛點,因此按照中醫“以痛為輸”的理論選取此穴,且內、外膝眼位於髕韌帶兩側的四陷處,選擇此處進針既可避開韌帶,又可以使針身深入關節腔,直達病所。配合肝腎虧損者,加三陰交、太溪;淤血阻滯者,加血海、膝陽關;寒濕痹阻者,加梁丘、足三裏。配合穴位多位於膝關節周圍或經脈所過之處,可以起到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從而達到活血止痛的功效。治療中選取一次性不鏽鋼毫針,針前常規消毒,撚轉得氣(局部酸、脹、重、麻感)後留針並聯合電針、TDP燈照射。並結合藥薰、拔罐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法,每周治療2~3次,10次為一療程。
針灸刺激穴位,可以通過神經傳導提高機體痛閾,抑製痛覺中樞,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而發揮鎮痛效應。配合多種療法,綜合治療,促進膝關節局部新陳代謝,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扶正祛邪之功效。
大量的研究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對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會成為導致膝骨關節炎的致病危險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營養均衡,補充鈣質,少飲酒,多飲茶,合理調整膳食結構,可以降低患者膝骨關節炎發生的危險。女性圍絕經期也是膝骨關節炎的多發期,由於自身激素水平發生明顯的改變,骨量丟失的風險加大,從中醫角度來說,腎虛與骨痹的發生關係密切。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宣傳教育,在醫生的正確引導下,加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進行適當而合理的運動和休息,保持健康的生活及行為方式、樂觀積極的治療態度,可以提高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介紹
宓軼群,女,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針推傷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4年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現為中國針灸學會會員。擅長中西醫結合以非手術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肩周炎、頸肩綜合征(電腦病)、中風後遺症、更年期綜合征等;近年來致力於針灸減肥的臨床與科研工作,尤其對單純性肥胖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承擔及參與多項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科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課題;在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發表論著2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