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的清徐人讓我們感動,他們每位獻血者都是英雄。同時讓人感動的還有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在節日期間放棄和家人團聚,為獻血者著想,更為了千千萬萬的患者著想,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在新年伊始讓我們道一聲: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吳 梅)

雪白·血紅

清晨起來,外麵還下著鵝毛大雪。一眼望去,白雪皚皚的世界,好一派北國風光。這是真正淨化空氣的豪雪,不由得感歎了一句:好大的雪!

照例洗漱完畢,吃過早點,掃出一條通道。匆匆趕往血液中心去做義工。雖然提前作了預案,約了人來,但是天冷路滑,雪大霧濃。今天的采血情況又會怎樣?人們會像往常一樣,如約而至麼?還是會有所下降?帶著諸多想象,來到了血液中心。

根據5年來做義工的經驗,似乎在想象之中,又仿佛是出乎意料,機采大廳人聲鼎沸,熱氣騰騰。今天50~60人參加機采成分血的采集工作,直至下午5點。共采58個單位治療量。

這裏邊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劉繼龍、聶偉、張天功、韓廉、沈永紅、胡金柱、張香玲、常平安、劉躍德、趙文清、郭慶生、樊淑珍、慕海林、劉誌剛、任連生、何瑞峰、段海崗、徐偉奇、葛文丙、常愛梅、王躍華、郝春芳、馮慧琴、周冬明等等等等,這些老朋友,早早的從四麵八方,趕來無償獻血,他們都是每月必來的定期獻血者。無論酷暑寒冬,可以說是風雨無阻、雷打不動。朱金明是在母親大病剛剛出院,每周還得複查的情況下,抽空趕緊獻完還得回去照顧母親。高麗紅從外地回來,剛下列車,還未出站,便打來電話,要來獻血。趙高原是東山煤礦職工,剛出坑口,急著趕來。張誌勇更是把老同學任智勇拉來,一同獻血。王睿與吳棟林是太原理工大的學生,別看他倆是九零後,每次都獻雙份血小板。柴金管也是每次帶領著房佩佩、吳遼遼前來獻血。我們知道柴總肩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因為他的夫人在京陪著孩子念書,他要身兼數職,還要定期獻血。朋友們,這是怎樣的人格魅力在作支撐呢?這就是我們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另外,各大獻血屋前,獻血者排著長隊,誌願者冒雪服務,場麵感人,充分體現了當代熱血青年的精神風貌。他們無愧於此時美景,並且我們可以透過獻血,看到他們最美的心靈。

晚上歸來,沒有疲憊,反而感覺大雪淨化的不僅僅是空氣,更淨化了我們的心靈。熱血不僅僅在於奉獻,更凝聚起我們的幹勁和積極向上的熱情。我想:繼續努力來量身定製、度身打造這樣的貼心服務。隆冬時節,特邀了幾位朋友在家小聚。雖然是極為熟悉的朋友,卻是終年難得一見。偶爾電話裏相遇,也無非是幾句尋常話。一鍋小米稀飯,一碟芥辣絲,一碟花生米,一盤自己烹製的燴菜,火鍋裏羊肉卷、粉條、土豆、白菜、凍豆腐,簡簡單單,不像請客,倒像家人團聚。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罷,久而久之都會轉化為親情。說來奇怪,與新朋友談文學、談哲學、談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卻隻談家常、柴米油鹽等細細碎碎的種種瑣事。很多時候,心靈的契合,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來作表達。這不,盡興之時,蘇西坡即興賦詩一首:盤腿炕上坐,飲酒小桌邊。鍋內熱氣騰,窗外鵝毛雪。張打油當仁不讓:江山一籠統,地上一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我想,這就是生活。是我們的心靈家園,而非烏托邦式的幻想。是夢想中國的理想畫麵。是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真實場景。因為,被關愛者需要天恩大愛,關愛人的人同樣需要得到關愛。而非雷死一頭牛的所謂雷人雷語。就讓我們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把愛寫在大地上。朋友,您說是麼?

(胡金柱)

無償獻血者本人和親屬用血後,通過什麼途徑享受報銷?

無償獻血異地用血報銷需提交的材料

1.無償獻血者本人用血報銷,須向用血地血站提交以下材料:

(1)無償獻血證;

(2)身份證;

(3)就診醫院輸血記錄單(複印件);

(4)就診醫院用血發票原件或複印件。

2.無償獻血者配偶和直係親屬用血報銷,須向用血地血站提交以下材料:

(1)無償獻血證;

(2)獻血者本人身份證;

(3)用血者與獻血者的關係證明;

雙方在同一戶籍,可攜帶戶口本;雙方不在同一戶籍,需攜帶關係證明,證明可由:單位、街辦、派出所、社區、村委會開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