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諸神之戰》平淡的大片 平淡的3D(1 / 1)

如果以《阿凡達》的標準來期待《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你恐怕會失望到家;如果把標準換成同為古裝動作類型的《300》,你得到的仍然是失望。這又是一部成片效果遠遜於預告片花的平庸之作。作為一部好萊塢產品,影片充滿了流水線製作的痕跡感,而被當作主要賣點的3D也隻停留在噱頭的水平。

《諸神之戰》翻拍自1981年的同名電影,後者曾在內地電視台播出過。雖然兩作品同以古希臘傳說中著名英雄珀耳修斯的事跡為藍本,但新版對素材進行了幅度更大的改編。近兩年希臘神話再度走俏,相關作品層出不窮。之前在內地上映的《神火之盜》故事和角色就也是源自珀耳修斯的傳說。從定位上看,1981年版的《諸神之戰》是一部舞台劇風格的傳統神話片,而新版則明顯針對的是時下年輕觀眾。之前影片公布的幾款搖滾MV式的預告片頗為勁爆,暗示其風格類似2007年的《300》。不過從最終的成片來看,相比後者的R級暴力,被分級為PG-13的《諸神之戰》要遠為主流和中庸,路數其實更接近《特洛伊》。影片的動作場麵雖多,但內容的尺度均比較保守,主要還是靠攝影機的運動與快速剪輯,還有節奏鮮明的音樂來製造激烈感。就整體而言,作為一部動作片,《諸神之戰》的效果比較平淡。這也是為什麼《300》當年北美能賣到2.1億、全球4.6億美元,而多了3D助陣的本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目前票房才剛達到前者的一半。

本片導演路易·萊特裏爾之前的作品有《押送人》係列和《綠巨人2》,同樣庸碌的《諸神之戰》再次證明這位法國導演不過是平常藝匠。但作為一部B級片導演,其5部電影中能有4部引進內地影院,也算難得。除了藝術上的乏善可陳,本片在技術上也隻能說勉強達標。影片的特效水準平平,片中的美杜沙和大蠍子等虛擬怪物更像是出自時下的頂級電玩。另外衝著3D買票的同誌們請注意了:這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全3D電影。雖然觀看全程都需佩戴眼鏡,但本片實際的立體效果是比較水的。影片其實是在全部拍攝完成之後,因為看到《阿凡達》大賣,又再回爐做了一些加工,企圖靠3D的招牌多賺幾個錢而已。對於這樣一部電影,看場2D版足矣。

表演方麵,《終結者2018》《阿凡達》和本片的連續洗禮使得山姆·沃辛頓一躍成為性感硬漢“澳洲製造”的最新代表。其實筆者最初注意到沃辛頓倒是在前些年澳大利亞的一些文藝小片中,當時初出茅廬的他對一些細膩角色已有不錯把握。但現在看來好萊塢實在不是修煉內功的好地方,動作明星隻要有一身肌肉就行了,演技什麼的還是交給那些大牌配角來搞定吧——跟《神火之盜》一樣,《諸神之戰》也選擇了英倫演技明星來詮釋傳說中的奧林匹斯諸神:主神宙斯的扮演者從1981年版的勞倫斯·奧立佛換成了“辛德勒”連姆·尼森;而後者17年前在《辛德勒名單》裏的經典搭檔、“英國病人”拉爾夫·費因斯則出演了氣質和他一樣陰沉的冥王哈迪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出演公主的女演員達瓦洛斯雖籍籍無名,但乍一看頗神似當年的銀幕巨星英格麗·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