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判斷力辯護
主編的話
這是本刊第183期,也是2015年第1期。新年鍾聲敲響之際,在這裏和各位分享三位業界前輩的精湛刀法。
馬雲龍先生反對新聞瑣碎化的觀點給我上了甄別新聞重要性的第一課。這位先後創辦過數家著名媒體的業界前輩認為,類似車禍、扒竊這種新聞,車載鬥量,每天都在發生,不應該是媒體關注的重點。如果媒體人整天沉陷在這種豆腐幹新聞中,很容易陷入瑣碎新聞哲學,忽略掉真正重要的新聞。
那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新聞?我們來看看香港《明報》創始人查良鏞先生的看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全世界媒體蜂擁而至香江。已經豹隱江湖的查先生如此評判此事:香港回歸這個事情,1984年中英談判過程和聯合聲明簽署是真正的大新聞,基本法的博弈過程也是大新聞,至於回歸慶典,其實已經不是什麼重要新聞了。
解決了新聞排序和新聞價值觀的問題,那麼如何采寫有重要價值的新聞?曾有幸聽胡舒立先生評析一篇流傳甚廣的調查性報道。她對這篇口碑不錯的稿子不以為然,理由是記者存心賣弄,信馬由韁,牽扯進了太多貌似重要實則無關的花絮,汙染了本應以事實和邏輯層層推進的基本麵。“東拉西扯,看著熱鬧”。
三位前輩對新聞重要性、新聞價值觀和新聞采寫的看法,其實都代表著這個行當最重要最精粹的能力:判斷力。這十年來,正是馬雲龍主持了對中國式冤獄的符號式案例—聶樹斌案的率先曝光,以及長達十年持之以恒地關注。這十五年來,也正是胡舒立及她的團隊在致力於移植與確立和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接軌的調查性報道的中國範式。至於一支健筆打天下的查良鏞先生,自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論,料事如神,進退如風,早就成為那個年代裏文人報國、以筆論政的香江傳奇。
讓我們拉回到這個急遽變幻的時代來。未來一年,等待新聞這個行當的將是什麼?這個行當又將在這一年裏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在這自問自答中,新年鍾聲就要敲響了。
這篇,是為這本雜誌改版以來的第50篇主編的話。“為內容辯護,為時政辯護,為判斷力辯護”—歲末這三篇,與其說是主編的話,不如說是對這本雜誌的祝福。與其說是對這本雜誌的祝福,不如說是對這個行當的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