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旦,我大病一場,劇烈咳嗽引起胸膜粘連,疼痛持續了將近三個月。休養期間,我在想,如果做一本養生書來服務讀者,服務許許多多像我這樣需要保健的眾生,豈不是一件積德行善的事情?
於是就誕生了這本書最初的構思。
我不是學醫出身,策劃案出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必須和一位醫學專家合作,以保證本書的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隻有這樣,才是對生命負責的做法。
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中草藥也好,花草茶也好,平日的飲食也好,從來就沒有一味草藥或食物是全民皆適合的靈丹妙藥。那種天下眾人皆可食用、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食品或藥品是不存在的。人的體質不同,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不同,個體差異非常大,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的前提,是吃對東西,喝對東西。我體質偏寒,幾乎不吃綠豆加工的食物,即便是在酷暑,也幾乎不喝綠豆湯,很少吃冰激淩等冷飲。我的很多同事喜歡喝苦丁茶,認為去火,但是喝久了反而滿嘴起泡,舌苔發白,肚子不舒服,就是因為苦丁茶寒氣太大,對於陰虛體寒的女性其實是不適合的,苦丁導致寒氣加重,虛火上炎,我說她們“喝錯了東西”。舉幾個例子,就是為了再次提醒讀者朋友,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體質,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迷信包治百病的仙丹的存在,更不要選擇那些吃了喝了反倒讓自己身體越來越差的藥材、花草和食物。
在這裏,我要特別地表達感恩之心。第一要感謝人,第二要感謝水!
特別感謝幾位朋友,因大家都秉承著“上善若水”的思想,於是熟悉的、陌生的朋友,因這本書而凝聚到一起,呈現出今天讀者看到的一本專業的、漂亮的作品。
首先要感謝本書第一作者張紓難先生。我生病期間,一個偶然機會,經好友介紹,結識了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呼吸科主任張紓難教授。第一次見麵,他為我號脈後開了一副非常簡單的中藥,配伍不多,藥材也都是常見的那幾味。我從小體弱多病,看過無數中醫,有些醫生一個藥方寫得密密麻麻,幾副藥抓下來又貴又不對症。庸醫和高明的醫生區別於此,我是有鑒別能力的。張主任的藥方我回去後就抓了,喝了,很見效,很舒服。人被病痛折磨後,不僅身體狀況不好,心理狀態也一度低迷,我病時情緒很不好。幾副中藥下肚,疼痛減輕了,身體輕鬆了,心裏也陽光明媚起來。第一次見麵,病中的我依然念念不忘這本書的事情,抓住機會征詢張主任的意見:“我想做一本關於中草藥和花草茶養生的書,針對於不同的症狀,用那些在藥店和茶葉店都能買到的普通的藥材和花草,隻要用開水一衝一泡就可以喝,適合於工作繁忙的白領,也適合於所有有養生需求的讀者,您看這事可行嗎?”
“好啊,這是積德行善的事情,可以做,也應該做!”張主任當下給出積極肯定,這讓我深感欣慰。專家的建議就是我的操作方向。得到張主任認可後,我開始積極籌備。大綱出來,我再次拜訪他,邀請他合作本書。他痛快地答應,沒過多久就發回了詳實、全麵、專業的新大綱,令我非常震驚和喜悅。百忙之中的他盡心盡力地提供了專業詳實而生動有趣的文字。書中的核心內容以及古今名人的傳奇故事,均出自他手。
僅僅兩麵之交就確定了一本書的合作,這事情說起來有些傳奇。當編輯劉汝怡小姐問我:你和張主任是老朋友嗎?我告訴她整個過程,她幾乎不敢相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還會有人在如此陌生的情況下確定一種工作量不算小的合作關係,似乎有點天方夜譚。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恍然如夢而又真實出現了。
感謝本書的攝影師朱丹女士。1998年我認識了這位美女攝影師,我們成為無話不說的摯友,至今已十多年。我欣賞她的氣質,欣賞她的才華,欣賞她拍照片時的認真執著,欣賞她對藝術的獨特感覺,更欣賞她對生活的高品質追求和創造力。她把家裝飾得很漂亮,很舒服,精美中享受隨意,時尚裏享受舒適,這是一個女人帶給家的最優雅、最鬆弛的品位。當我提出請她作為本書的攝影師拍攝圖片的時候,她當時有很多事務纏身,但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她和我一起尋找適合的道具,尋找拍攝場地,並把家裏可以派上用場的瓷器玻璃器皿翻箱倒櫃地拿出來當道具。當她嬌小的身軀背著沉重的照相機、巨大的鏡頭和三腳架的時候,當她在拍攝現場不斷地調整機位、調整角度的時候,當她幾乎苛刻地對每一種藥材的擺放提出要求並不斷調整位置的時候,我堅信我們會得到完美的視覺享受。
感謝我多年的老朋友朱強。他信仰基督教,為人善良寬容,做一手好西餐。他的翠茗穀茶莊位於馬連道茶城,是白水清茶葉北京總代理,專營普洱老茶。茶莊是朋友聚會休閑的好地方。當我提出需要拍攝場地和拍攝道具時,他痛快答應無償提供茶莊,書中那些美輪美奐的場景,有很多就是典雅的翠茗穀茶莊內景。我們拍攝那天,朱強為我們做了鮮美的蘿卜燉牛腩和奶油蘑菇湯,還安排了茶藝師袁媛小姐全程為我們的拍攝工作服務。我們有可愛的茶藝師紅袖添香,午飯時吃著西餐,喝著紅酒,聽著林俊傑,這樣的工作是享受的,這樣的人生是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