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人們用“水汪汪”“水靈靈”之類的辭藻來形容一個女孩子的時候,首先令人聯想的是外表的姣好美麗,殊不知其深層次蘊含的卻是健康的問題。水之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約70%的麵積是水,而人的體重約60%是液體。一般來說,人不吃飯可以活1個月,但不喝水最多僅能維持1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賈寶玉說得很對:“(女)人是水做的”。
既然水如此重要,那麼如何飲水,飲什麼水,便成了更為重要的一個問題。
作為一名從醫已滿23年的臨床醫生,我實在不願乘著“養生熱”而“搭順風車”,更不敢(自忖也沒有資格)以所謂正本清源的麵目來“布道”。隻是在平素受周遭親朋好友所信任而頻頻被要求推薦用來保健養生療疾的小處方。日積月累,也算是略有心得。為時有所聞“小方治大病”的反饋所鼓舞,更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養生專家”給百姓帶來的困擾所憂慮。加之機緣巧合地認識了於悅、朱丹、劉汝怡幾位很有才華的作者、攝影師與編輯朋友等一幹人,於是一被認可便可能衝動,於是一旦衝動便一步步地走到了如今這個境地——“被出書”。
其實並非“得便宜賣乖”,我反倒是很珍惜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希望借由此書向讀者朋友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養生不複雜其實很簡單,養生不“擰巴”其實很自然,養生不玄妙其實很科學。
養生貫穿於人的一生生活中方方麵麵的點點滴滴,飲水(藥茶)隻是養生萬花叢中的一朵奇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是一個醫生的思維定式。所以我就要不勝其煩、不揣淺陋地利用《前言》之地絮叨一番。我還要切切地叮囑讀者,不讀《前言》別買、別用此書!
在中國,說到飲水不能不提及飲茶。茶之為飲,肇自遠古;茶之為道,興於中唐——以陸羽《茶經》的出現為標誌,從而將飲茶升至形而上的精神層麵,使飲茶之事也成為精神、物質兩大文明的共同結晶。逐漸地,飲茶在當時社會成為時尚,以至於儒、釋、道三教九流都來湊趣。湊趣的結果,便上了檔次,衍生出飲茶與生活、健康乃至怡情的關聯。
其中自然而重要的內容便是飲茶所涉及的養生問題,從而引申出藥茶的概念。藥茶就是除茶葉外,依據個人口味、體質等情況,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再加入一些藥用食材,將飲茶由解渴、怡情而發揮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極致。
眾所周知,傳統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即所謂“藥食同源”——有些東西隻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隻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的就是藥食兩用。由於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南瓜子、蜂蜜等,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藥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就不難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屈原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遠遊》中有“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兮含朝露。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的記載。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服食藥茶的情況。也有人據此說屈原曾修煉“辟穀術”,或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在當時也是一種保健的時尚,就像現在不少人練“瑜伽”一樣。中國自古就有“辟穀”之說。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希望能達到不死的目的。始自先秦的辟穀術在曆史上留下了許多堪稱傳奇的例子。《南史·隱逸傳》載,南嶽道士鄧鬱“斷穀30餘載,唯以澗水服雲母屑,日夜誦大洞經”。陶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40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北史·隱逸傳》稱陳道士徐則“絕粒養性,所資唯鬆術而已,雖隆冬冱寒,不服棉絮”。《舊唐書·隱逸傳》載,唐道士潘師正居嵩山20餘年,“但服鬆葉飲水而已”。《宋史·隱逸傳》載,宋初道士陳摶居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穀曆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宋史·方技傳》載,趙自然辟穀“不食,神氣清爽,每聞火食氣即嘔,唯生果,清泉而已”。史籍、道書所載,不勝枚舉。可知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並一度引領社會潮流,人們大有趨之若鶩之勢。
諸書所載歸納起來,不外“服氣辟穀”與“服藥辟穀”兩大類。由此可見,辟穀絕非水米不進。從某種角度而言,其所飲用的也是一種特殊的“養生藥茶”。
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地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會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並不亞於藥物的作用。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藥要早得多。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通過講究飲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醫治,而逐漸形成了藥膳食療學。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因此,藥膳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