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頭的悖論(1 / 1)

巨頭的悖論

編者的話

這是一個並購的季節,空氣裏都是情侶的味道,沒有與巨頭傳出緋聞的創業者是“可恥的”。

盡管雅虎用11億美金成就了又一個Billion級公司——Tumblr,盡管風傳Facebook和Google正在用同樣多的美元爭奪Waze,但遠遠沒有阿裏拿下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圖、百度搶得PPS這樣的“次輕量級”收購新聞在國內掀起的浪頭大。畢竟,1萬公裏之外的矽穀離我們太遠;畢竟,人家那邊類似的收購每年都在上演,而我們這裏,巨頭難得一次出手闊綽,似乎比創業公司的IPO還少見。

2013年已經過去將近一半,這半年中國互聯網江湖發生的並購交易,在規模上也許不是曆史上最大的,但肯定是數量上最頻繁、最多的半年,這既包括已經公開的,還包括正在進行中的。而且,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巨頭公司之間猶如軍備競賽,不停地鎖定標的物。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沒和某巨頭傳出點緋聞,都不好意思公開亮相。

巨頭在變。

過去十幾年,憑借手中的人力、用戶等資源優勢,國內互聯網巨頭對付小公司的手段無非兩類:一是簡單粗暴地山寨其產品,堵死你的路,走它自己的路;二是直接挖人,對創業公司的技術、產品等骨幹許以高薪、期權,用零和博弈的方式瓦解你,讓你成為光杆司令。這兩種手段,保證了巨頭贏家通吃的利益格局,但卻丟了人心。

可悲的是,利益集團很少願意承認坐天下但失民心的現實,大煙抽慣了,覺得和中南海點五也沒啥區別。直到那個叫周鴻禕的人東征西討之後,巨頭才反思自己:窮得除了錢,也沒什麼了。

更重要的是,基於PC互聯網的傳統戰場基本隻剩下存量整合的空間了,發展新用戶的唯一手段,就是買別人的公司和產品。所以,從口碑和用戶增長的角度看,巨頭高舉收購大旗是不得已而為之。

而移動互聯網則代表了新戰場,安卓與蘋果齊飛,巨頭和屌絲叢生,嗓門大的有的是,賺錢的不多,即使是微信這樣的產品,也不敢說自己拿到了船票。

在移動互聯網麵前,大家都是新手,都在蹲點,都在比誰的“手紙”更多。但巨頭除了有人、有錢、有流量之外,懷裏還揣著一把雙刃劍,它叫DNA。騰訊搞電商砸錢,百度搞視頻砸錢,阿裏搞社交也要砸錢。吃大蒜的不習慣喝咖啡,但可以買咖啡店,你不買別人買。中國的互聯網生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巨頭之間形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俄羅斯輪盤賭,賭注就是創業者。因此,眉來眼去、“基情”四射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美國的創業群體中,連續兩次以上的創業者比例要高於國內。不是因為老美身體好、愛折騰,而是美國巨頭公司的收購數量要遠遠高於國內,這也就解放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者,讓他們有經驗、有資本去嚐試新的東西。國內巨頭的體量和規模都在漸漸與矽穀的巨頭看齊,因此他們掀起的收購狂潮,本質上是在造就創業人才(不是創業者),是為下一個十年的中國互聯網培養接班人——盡管這對巨頭來說是個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