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文/希行
現代的名醫牛,古代的名醫更牛。在東漢末年,即使土豪想找醫聖張仲景看病,也得找號販子幫忙。張仲景牛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有一次,他給20歲的王粲看病,說:“你40歲時開始掉眉毛,之後半年左右就會死!”這話簡直是赤裸裸的詛咒啊,誰會信!結果,王粲真的40歲眉毛脫落,之後挺了187天就死了。
但是,每個大師都要經過菜鳥的階段。張仲景剛畢業時,給一個患感冒的病人開麻黃湯吃,病人吃完藥,差點兒見閻王。後來經過查證,是他開的藥不對症。這要是擱在現在那還得了?能不能活到寫出《傷寒雜病論》不好說,至少得被家屬揍個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被告上法院。但是詭異的一幕發生了:病人和家屬非但沒跟醫生鬧,反而惶惶不安地跪下來對張仲景懺悔:“大夫真對不起啊,我們這個受到天罰的人竟然讓您診治,給您帶來晦氣了!”
我們現在看著都得笑死:“這不是傻蛋嘛!”可是古代人很邪性,他們固執地認為:閻王讓你三更死,無人留你到天明。大夫治得好,是你運氣好;治不好是你的命!所以,古代的老百姓,極少有醫鬧。即使有去鬧的,周圍人也不買賬,孤掌難鳴。
東漢末年的另一個頂級名醫華佗,有一次,給病人看病,連著兩個病人都是感冒。他對第一個病人說:“你這是感冒,抓些大黃、芒硝和蘆薈吃一次!”這些都是便宜藥,病人高高興興地就走了。他對第二個病人說:“你這是感冒,抓些麻黃、桂枝吃三次!”麻黃、桂枝比較貴,第二個病人頓時不高興了:“好家夥,你宰冤大頭啊,吃藥廠的回扣了吧!”此君是個不迷信的牛人,抓起華佗就是一頓胖揍。被揍得鼻青臉腫的華佗相當憤怒,先跟對方解釋什麼叫做同病異治,然後說:“你又不是醫生,你懂什麼?我是醫生,我說怎麼治就怎麼治,不信你就滾蛋!”圍觀的群眾紛紛鼓掌,罵病人沒文化真可怕。
古代的醫生講究仁心仁術。名醫不打廣告,都是靠口口相傳積累起來的口碑,所以很受老百姓敬重,醫患關係也比較和諧。唐朝以前,醫生和老百姓發生醫療糾紛不會受到什麼處罰,頂多就是來看病的人少了,福利待遇低。從唐朝起,醫生配錯藥、故意欺詐、故意殺人都會受到懲處,而且在法律上寫得非常詳細。按情節輕重,分別判處賠錢、打板子、流放。如果有醫鬧,醫生必須申請官方或者醫生行會來做第三方鑒定,醫生或病人說了都不算。而醫鬧也不落好,在古代公務員眼裏,狀告醫生的都是“刁民”,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如果老百姓膽敢訛詐醫生,那麼屁股一定會被打開花。所以,民間的醫療糾紛非常少,即使有也會私下解決,很少會鬧到法院。何況,人家醫生也是抱團的,黑過醫生的人,以後基本就甭想找本地的醫生治病了。
不過,古代的醫生隻有麵對白身的老百姓才有這種好運氣,如果遇到權貴,那就會死得很慘。在現代,誰要是做個醫生或者嫁給醫生,那會招來各種羨慕嫉妒恨。可是在古代,醫生的地位比較低,跟和尚、道士、尼姑並列“中九流”,隻要是個官就能欺負醫生。所以,如果醫鬧是權貴,那麼醫生往往會被秒殺。比如悲催的華佗,好心好意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沒想到曹操的疑心病犯了:“你肯定是受人指使才想劈開我的頭,要我的命,你個死奸細!”二話不說就把華佗給砍了。
西漢時,名醫淳於意因為行醫時得罪權貴,被判了刺麵、斬斷手足的酷刑。還好他女兒緹縈很猛,跑到皇帝那裏上訪。皇上找了十幾個病人,淳於意都給治好了。皇上一看:“咦,這老頭很厲害嘛!這人得留著。”最後把淳於意無罪釋放。但如果換了腦袋不靈光的皇上,醫生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唐懿宗最寵愛的同昌公主不治而死,他把負責治病的禦醫全部砍頭,把禦醫的家屬關進監獄裏。
比起古代醫生冰火兩重天的待遇,現代醫生是幸還是不幸,這還真不好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