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隻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一麵而隻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
自此之後,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後由於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
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瑣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怒觸不周之山,乃是爭帝之因,各個傳說故事中,對兩人的態度都褒貶不一,簡單的神話傳說中,由於共工是使天坍塌的元凶,所以很多人都以為共工是惡首,殊不知,還有另一番典故。
據傳說,顓頊與共工因水利之事而相爭,共工氏善長水利,決定把土地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平整墊高窪地可以擴大耕種麵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讚成共工氏的做法,害怕被爭走帝位,於是煽動人們說共工的做法會惹惱漫天諸神,於是便無人支持共工氏的修繕水利之舉……共工氏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決定舍身成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對的。
共工氏駕起他那隻雙頭飛龍(畢竟是神話),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隻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
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係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隻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裏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原本以為隻是傳說,沒想到,不周之山竟真的存在。”
我凝視著麵前這堅硬如鋼的岩石,有些不知所措,三仙盤被天劫雷霆的力量催動後,莫名其妙竟然把我給引到這傳說中的不周山來了……
話說,這裏真的是坍塌後的不周山?看上去並不高聳,這臥牛山頂本就不算多高,跟附近的高山比起來也算不上頂尖的,隻能說是中遊水準,和我印象中的通天之山沒有絲毫共通點。